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7日 星期五

在重要节点,发强劲声音

——望海楼“九一八”文章网络反响积极

本报记者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7日   第 05 版)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脑中挥之不去的阴影。作为国际时评专栏,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望海楼”专栏几乎每年都要关注“九一八”。因话题的重大性,决定了“九一八”每年都是新闻热点;又因时评的当下性(文章合为时而著),又决定不能重复往年角度。在今年这个特定背景下,该如何谈“九一八”呢?

  回看时代背景。去年的9月,极其让人难忘。当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所谓钓鱼岛“国有化”方针,11日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日本这一肆无忌惮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径,激起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愤慨。从9月11至28日,“望海楼”以近乎每天一篇的高频率发表文章,痛斥日方行径,阐述中方立场,引导舆论,以压促变。这组文章被国内外大量知名媒体转引,引起强烈反响,有效引导了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场、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

  一年下来,中国往前走了很多,赢得了很多。中国对日斗争成果显著。“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政府果断出手。从发表外交部声明、公布领海基线,到实施常态化维权巡航、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中国政府打出了一系列淋漓畅快的组合拳。

  与此同时,中日关系已然冷得彻骨。短时间内,中日难以回到“正常状态”。日本新上台的安倍,一方面围着中国转,搞“包围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另一方面又不时施放“烟雾弹”,混淆视听,将中日高层谈判难以重启的责任推给中国。中日关系变冷的根源,是日本右倾。近月以来,光安倍就有“侵略未定”、“参拜有理”、“慰安妇证据不足”等言论,此外,他在战败纪念日上不再提及作为侵略国的加害责任和“不战”誓言、妄图“脱离战后体制”,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这些做法已引起国际社会警觉。

  这一年来,中国召开了十八大,确立了建立海洋强国的战略;叫响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日本右倾加剧,而中国的强国路则越走越稳。这个现实背景,前者是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而后者则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今年8月和9月,有几个敏感日子中国媒体无法绕过。一是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一是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一是9月10日(日本所谓“购岛”一周年)。这些日子里,“望海楼”专栏均刊发了谈中日关系的文章。到了9月18日,该如何再谈呢?是否会显得重复呢?

  经过仔细分析,我提议从“道路”角度切入。计划拿出9月17日和18日两天,一天谈日本的右倾路(日本右倾之路,没有前途可言),一天谈中国的强国路(中国强国之路,我辈更需努力)。而整体思路则是:中国强国路必将战胜日本右倾路。这个想法最终被确定为选题,也与请教领导、沟通相关部门有关。作为编辑,在所涉领域,最好能有一个随时可以打电话请教的“高参”——在外交部等部门,本专栏就有一些可以随时电话的“编外高参”,他们的内部信息和专业判断,也有利于形成编辑的判断,影响编辑思路。

  选题确定后,组稿并不是难事,而定稿则是慎之又慎。前篇稿子,送夜班前重新修改了一遍。后篇稿子,本是约请了一位“身份比较合适”的人选来写,后因沟通问题加上文章水准问题,决定弃用,又重新选了一名水准较高合作较为顺利的作者重新来写。

  稿子到夜班后,除夜班值班副总等夜班同事外,包括海外版总编辑在内,均为文章标题出谋划策。9月17日见报的文章,原题照用。而9月18日见报的文章,标题改了多遍,最后确定为《勿忘“九一八” 保持强国势》。这一标题简单而鲜明,有力而透彻,将文章核心意图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日取得了“不但大,而且好”的反响,转载文章网站超过100家。从网友的跟帖讨论情况来看,也是一片力挺叫好,赢得了网民的支持。事实证明,要做好重大节点的评论,一是要提前谋划;二是集思广益;三是选对作者;四是修好标题。此四项能决定一篇或一组文章的品质。

内容有嚼头 版式有匠心(编辑部故事)
在重要节点,发强劲声音
还原中国游客百态
360新闻
责编:罗俊 邮箱:luojun@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