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7日 星期五

给力精神 对话灵魂 提升境界

深阅读 读起来

包明德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7日   第 11 版)

  美学上有“浅审美”与“深度审美”这一组相对概念。文学阅读和审美活动实质上是相通的,所以相对于“浅阅读”(shallow reading)有“深阅读”(deep in reading)一说。对于特定的经典作品,阅读的深浅只是读者个人的爱好和水平问题,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深度阅读”,应该是近年才提出的概念,它和浅俗化阅读形成对立,不仅阅读对象不同,而且使用的终端也不尽相同。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有其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阅读本如听歌、看画一样,怎样做是个人的自由。但在拥抱数字媒体,浅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和快餐式阅读渐趋弥漫的当下,“深度阅读”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还关系到重大的社会问题,也就是说,深度阅读的提倡,阅读习惯的培育和阅读体验的重建,不仅关乎个人的命运,还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民族前途和国家未来,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深度阅读深下去

  浅阅读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目的的阅读形式,是流于文本浮表、感受愉悦的过程;而深度阅读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是对文本蕴含的思想、知识、智慧、情感及其艺术韵致乃至语言品位进行体悟和摄取的审美进程,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之间的深入沟通,是对社会与人生意义的探寻和追问,是激发想象和创造活力的情感活动。

  生活节奏变快,时间碎片化,使很多年轻人觉得捧读一本厚厚的书成为困难的事情;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电子书阅读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中国各地的火车、公交车、地铁、快餐店,对着手机、IPAD、平板电脑“埋头苦读”的人们成为相同的景致。2013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比2011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电脑上网时长和电子阅读器接触时长均有所下降,这意味着阅读更为碎片化。

  毋庸置疑,目前绝大多数的电子阅读仍停留在浅阅读水平。迅速浏览碎片信息及夸张的视频,看社会新闻和娱乐界八卦,追求的是刺激和快感。这些貌似有趣、满足个人猎奇心理和物质生活的浅阅读,不仅大面积侵袭认知能力尚不广泛的青少年群体,更以“便利”和“海量”的优势渗透到都市人业余生活的每个角落,大量浅薄的文字填充着贫乏的大脑,网络语言变成了通用语。

  目前,深度阅读通常意味着对书籍、期刊等纸媒的阅读,所包含的内容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菁华——宇宙的奥秘、星河的灿烂、历史的反复、世界各地文化差异的比较、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乃至小说诗歌等表现人性的文字……这种种大幅提升精神视野的内容,多是纸质媒介和经典文本提供的。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关于文化的、关于修养的、关于哲学思考的阅读明显是少了,你从学生的谈吐中、他们所关心的内容中、他们的提问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阅读应成精神之旅

  在严肃作家和学者眼中,数字化阅读危害极大。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作家贾平凹表示,多读书特别是多读文化经典,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途考虑的,“现在,人们为了生计,整天忙忙碌碌,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如果人人都不爱读书,国家的发展就没后劲了。”

  文学评论家白烨说:“什么样的阅读都有它的理由和需要,但在我们看来,阅读是丰富人生陶冶性情的。娱乐方式可以很多,读书应该执行另外的功能,是为了提升自己,达到自修。所以我们提倡阅读的深度、厚度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古代有“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读书不向自家身心做功夫,虽读尽天下书无益也”之说,就是在说,浅俗化的阅读不能滋养身心,经世致用,往往会造成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的状况,同时窒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焕发。“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刻苦读书的优良传统,也警策人们努力抵御各种诱惑,用顽强的意志养成静心阅读的习惯。“读书当读全书,节抄者不可读”,“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是在告诫人们,断章取义、掐头去尾的读书,肢解扭曲的名著讲授,就像把河水截断,用牛蹄窟里装的水灌溉庄稼,怎么能滋润心田呢?

  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说,认字不是真正的阅读,“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

  有深度的、优质的文章,虽然读起来吃力,却使大脑处于一种安静的、思维高度集中的活跃状态,不仅可以丰富头脑、增强智慧,还能安宁地和自己相处,与灵魂对话,进行终身学习,为个人的精神成长和人生境界提升提供充分的养料。

  深度阅读春潮喜涨

  或者是长期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形成的饱和状态和逆反心理,很多读者渐渐认识到八卦、段子、社会新闻无法填补精神空洞,不能够提升自我,反而无谓地浪费时间和精力,慢慢地趋向于读一些有系统知识、有深度的文章和书籍,比较经典的著作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指出,相比2011年,2013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有了增长,74.4%的18至70周岁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9.4%的数字阅读接触者在读完电子书后还会选择购买该书的纸质版。

  在今年举办的上海书展上,我们也看到了深度阅读的复苏迹象。最有影响力的10本新书中,《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邓小平时代》、《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等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有价值”和“畅销”之间出现了令人欣慰的部分重叠。

  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元史专家蔡美彪撰写的《中华史纲》,30万字写尽5000年历史,按说是一本比较偏学术的著作,不想发行量却达到5万册,很受青年学生和党政干部的欢迎。

  谁能想到《民族文学》的藏文版发行8000份,而且其中4000多份是固定订阅的?少数民族地区有非常好的崇尚文化的传统,文学成为他们很重要的精神寄托。走进蒙古包,一提诗人阿尔泰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提起《尘埃落定》的作家阿来,藏族百姓也表现出很高的敬意。

  《人民日报》旗下《人民论坛》所属《学术前沿》是去年3月创办的一本半月刊,经常介绍俄罗斯、印度、美国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深究其崛起或衰败的原因,同时也从学术学理的角度讨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并进行中国老龄化问题和中国公众竞争心态的调查,真的是很学术、很前沿,却意外获得很多好评,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报纸纷纷转型创办网络版和手机版,而书籍的数字化趋势,也有助于在电子终端上拓展深度、冷静和理性的阅读。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写道:“在一个民族里,审美修养的高度发展和普及是与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美德、美的习俗与美的真实、举止的文雅与举止的真实携手并进的。”文化产业不仅承载着经济目标,而且承担着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多重责任。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推进全民阅读,倡导深度阅读的好风气,是当前我们社会建设、国家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深阅读 读起来
文学中当见自然
中组部新编党员教材活泼清新(摘星楼)
余熙与牙买加、乌拉圭约会
我们都得好好过下去
有一种读书叫读注释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