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

全球商界看好成都未来发展

贾振成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6日   第 05 版)

  成都新建二环路高架。  
  郭广宇 摄

  财富全球论坛还未从成都走远,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又走进了成都。

  带着主题“中国发展、华商机遇”的愿景,全球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拉开大幕,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海内外华商齐聚成都。本届大会,营造商机之精彩、与会者层次之高、代表性之强、招商成效之实再创历届大会之最。

  2013年,成都是唯一同年度举办两个世界级财经盛会的城市。为什么世界500强企业和誉满全球的华商企业都看好成都?

  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说:“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大城市,有极好的发展态势,让全世界的华商了解成都、了解四川、了解中国的西部,第十二届华商大会决定来这里举办是对的。”

  天府新区打造西部“硅谷”

  中国西部和成都确实值得全球华商们的关注和追逐。作为天府新区的主要承载地,成都目前正紧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发挥其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之一的引擎作用,以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为载体和着力点,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立”好新兴城市极核,提升城市经济的量能体积。

  “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成都,不仅肩负省会城市的重任和西部特大中心城市领先发展的使命,更胸怀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和区域中心的宏图。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必须形成具有更强集聚能力的发展极核。

  当前,成都正努力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

  成都做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核心极,加快推进城市空间、城市产业、城市生态、城市管理和城乡形态的转型升级,天府新区成都分区是主阵地,是先行者,是示范区。

  依托新型工业化塑造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形成的城市综合承载力,将最终决定成都在国际生产体系和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和地位。建设中的天府新区成都分区,正努力打造成为产城一体、“两化”互动的示范区。

  “以成都高新区为载体,推进股权激励、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等先行先试”,“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建成汇集、整合和利用创新要素的区域中枢,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西部‘硅谷’。”就在今年7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 再次赋予天府新区新的使命:建设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

  产业,是立城之基、兴城之本。成都提出,天府新区的产业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快构建起“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产业格局。筑牢产业之基,从论证规划之始,就是支撑天府新区赖以立身的脊梁与筋骨。

  天府新区“一门户、两基地、两中心”的功能定位为我们展开这样一幅画卷: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万亿高技术产业基地:以电子信息为龙头产业,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万亿高端制造产业基地:以汽车研发制造为重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节能环保设备等高端制造产业;未来的天府新区,将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世界一流创新基地和科技园区,国家级军工民用转化基地,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城市的组成部分。

  今年上半年,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7亿元,同比增长16.7%,总量占全市的15.1%;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分别较全市平均水平高3.5、21和6.2个百分点。

  到中国,要来西部,那是正在崛起的有前途和希望的地方。

  来西部,要到成都,这里山好、水好;这里有人才,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适合创业的魅力城市。

  成都经济领跑西部省会城市

  今天的成都,正在奋力打造中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发挥“首位城市”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这些努力都被全球华商尽收眼底。

  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幕以来的12年,成都经济年均增速位居12个西部省会城市之首,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标杆城市,被誉为西部最具潜力的增长极。2010年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成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城市,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作为中国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 ——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成都拥有中西部地区最发达的航空交通和铁路物流。

  2012年,成都凭借2907.4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成为中国“航空第四城”,并在今年初被国家民航总局列为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机场并列的同类型国家级航空枢纽。

  成都是中国中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金融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截至2012年底,成都已聚集银行60家、保险公司69家、证券期货公司57家,其中外资银行13家、外资保险机构14家、外资证券机构代表处1家;融资租赁、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等快速发展。

  201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已达8138.9亿元,增长速度13.0%,位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成都进出口总额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西部第一,2012年达到475.4亿美元。

  成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

  截至今年5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01条,包括27条国际定期直飞航线和31条定期国际直飞客货航线。2012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150万人次,各项指标稳居中西部地区国际机场第一,成为中国第四大国际航空枢纽。

  今年4月,中国大陆到欧洲最快的铁路货运班列——“蓉欧快铁”正式开通。目前,全球三分之二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和50%的高端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制造并销往全球各地……

  成都拥有中国西部最大的人才库,目前成都地区人才总数超过330万人。

  在现代化发展浪潮中,优良的政务环境已成为决定资金、人才、项目、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的成都,凭借着优质高效的现代政务服务,形成了一个吸引企业的强大磁场。

  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

  成都曾是全国首家建成的省、市同址办公的政务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站式”办理。今年,成都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 全国第一家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网上微博政务大厅”开通试运行。通过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都的招商引资、投资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服务企业的能力日益提高,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成都已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正是凭借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强大的创新能力、独特的文化气质、丰富的国际会议承办经验以及优良的政务服务,成都相继被世界银行组织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被台湾电机电子公会评为“中国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被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机构和媒体评为“中国十大商务城市”、“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具软实力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曾刊文认为,成都是世界上未来十年发展最快城市之一。今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智库与花旗集团共同发布的全球最具竞争力城市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成都排名中国中西部第一。

  246家世界500强抢滩成都

  经国务院批准,从今年9月1日起,成都口岸对部分外国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内陆第一个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

  获准实施这一政策,不仅凸显出成都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将为成都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成中国西部地区全球产业、资本、人才首选之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成都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将使美国与中国西部之间在旅游、商务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紧密。“如今美中之间每天的经贸往来可达10亿美元左右,变化巨大。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关注到了中国西部的投资机会。”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实施境外游客7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过境免签政策,不仅是国际航空枢纽形成的重要政策支撑,也是不少国际城市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经济聚集力和辐射力的重要举措。

  今年8月,台湾电电公会发布《2013年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在列入评估的112个城市中,成都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排名第四位,比去年上升了两位,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连续十一年列入台商“极力推荐”的城市,且“台商推荐度”排名第一。台湾电电公会是台湾地区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会组织,对城市综合实力进行排名,颇受岛内台商的关注,是台商投资布局的重要参考和依据,也受到大陆各城市高度重视。

  投资成都,已成共识。截至目前,24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600多家华商企业成功落户成都。

  战略型新兴产业异军突起

  2012年,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63.3亿元,占全市比重达33.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0.8亿元,增长18.6%,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具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2015年,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将突破12000亿元,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6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打造5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突破30项关键核心技术。

  拥有创新“基因”的城市

  成都有一种精神,就是特别能创新,这是一座拥有创新“基因”的城市。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这里拥有24个软件、集成电路设计、新能源装备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园区),总量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6个世界一流园区之一,综合实力在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四。目前,成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成都有246家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972家高新技术企业,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五、中西部第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0余所高校,中科院成都分院等29家国家级科院机构,拥有高分子材料等4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西部首设知识产权法庭

  成都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法庭的城市。

  2012年11月1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予成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此前,成都已成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以及全国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商标保护金奖”。

  今年1—6月,成都专利申请量23929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6.7%;企业专利申请量13612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3.4%;专利授权量1853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23.13%;“含金量”最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6323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0.6%。2012年10月,欧洲通讯社在《中国:投资成都,欧洲应该抓住的机会》报道中评价成都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

  蓝顶艺术区亮出成都新名片

  艺术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主动脉,驰名中外的成都蓝顶艺术区已成为成都的一张新名片。

  在成都蓝顶艺术区内,200多位艺术家比邻而居,筑起一个被视为“文化磁场”的当代艺术群落。这里不仅是艺术家的工作坊,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和象征。在这个保持着天然田园性的艺术区内,已形成文化资源整合为趋向的聚落生态,蓝顶因而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当代艺术圈”。

  已成立10年的成都蓝顶艺术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牌孕育期,发端于2003年8月,周春芽等知名艺术家把工作室建在成都市武侯区簇桥乡机场路的闲置厂房里,成立了蓝顶艺术中心。第二阶段是品牌成型期,即“新蓝顶”时期,以2009年1月举办“蓝顶艺术家工作室入住暨蓝顶美术馆开幕”仪式为标志,宣告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荷塘月色”的新蓝顶揭幕,周春芽等14位艺术家入驻。 第三个阶段是品牌发展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新新蓝顶”时期:2009年9月,毗邻新蓝顶的成都市双流县政府联手艺术区打造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建设规划总面积1500亩,即集当代艺术、创意产业、时尚风潮、当代生活于一体的双流蓝顶艺术新村。2012年5月,蓝顶艺术新村经过一年半的建设落成,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等在此落户。今年5月,“双流蓝顶艺术新村”举行开村仪式。

  “与这个区域、这座城市共生,是蓝顶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周春芽说,“当代艺术家的特点,就是他的艺术和当下发生的事是有联系的。他们起到的作用,是丰富这个社会、这个城市的精神生活。它会和这个城市的发展同步,也跟社会的发展同步。”对此,著名策展人吕澎曾经这样评论,让“蓝顶”一举成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表现出了成都这个城市在今天的开放性特征。“那时的成都已经不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而是一种当代的象征符号。”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认为,成都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文化“魂”与“体”的关系,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城市有机更新中。

  全球商界看好成都未来。2016年,成都将率先在交通通信枢纽功能、国际交往功能和宜人城市功能方面基本实现国际化。2030年,成都将建设成为亚洲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开放型区域中心;2050年,建成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

  未来的成都,将是通达全球的国际区域性交通通信枢纽、充满活力的国际交往中心、具有比较优势的国际产业聚集高地。成都未来将在世界级城市的方阵里昂首阔步,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体现国际品质的宜人城市。

全球商界看好成都未来发展
中国西部大开发不要照搬西方模式
专注发展成都高端养生休闲产业文化
促进成都与国际接轨 推动泰中经济发展
推动西部经济建设 西门子扎根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