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的消息,今年153座城市加入无车日活动,成为历届开展活动城市最多的一年。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绿色交通·清新空气”。
“最堵日”遇上“无车日”
早在9月初,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就预计,由于是中秋节后第一天上班,加上周日无单双号限行,22日会是“最堵月”中的9个“最堵日”之一。据北京市交通委网站显示,当日上班早高峰,交通指标达到8.2,到晚高峰18时25分,局部地区最高甚至达到9.0,为交通指标中最高的“严重拥堵”级别。
我国自2007年起加入“世界无车日”,至今年已是第七届。尽管恰逢最堵日,全国各地城市还是加入到了这一非强制性的活动中。
为了迎接“无车日”,上海的车手们提前两天,在老码头江边,身着复古装束,骑上复古自行车,化身老上海的绅士和淑女,参加了首届复古骑行大赛。
郑州市则延续往年做法,22日当天早7时到晚7时,二环内禁行私家车。
然而,由于中秋小长假刚过,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无车日”就到了,因此在一些城市,堵车现象依旧严重,这让今年的“无车日”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也有不少私家车主表示并不知晓22日是无车日,说明这一理念还远远没有深入人心。
有专家指出,除了宣传无车日的理念,如何用制度和激励措施调动公众的参与,如何发展更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更是每个公民需要思考和积极参与的大实践。
回归传统交通方式
住建部总规划师唐凯介绍说,“无车日”开展以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缓解交通拥堵和降低环境污染。
根据住建部的统计,截至2012年,全国1/5的城市尝试过划设无车区域,机动车交通量普遍下降,车辆运行速度提升幅度达21%-28%;污染物浓度降低5%-50%,噪声等效声级也明显降低。
不开车,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重新成为人们信赖的出行方式。22日当天,洛阳交通广播主持人“阿达”在微博上秀出自己的“爱车”——自行车:“管它单双号限不限行,绿色出行走起,我骄傲!”
但是,“无车日”也让不少人,尤其是习惯开车者感到难以适应。在南京,划定的无车区域夫子庙地区,出现了车主“强行闯关”的现象,甚至差点撞到维持秩序的辅警。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刘贺明表示,“无车日”并非强制性要求,但会逐步推进各城市通过自行车和步行来分担交通压力。
借“无车日”推动理念转变
“无车日”开展7年来,已经对市民的绿色出行意识产生了影响。住建部组织的民意调查显示,2012年市民对“无车日”活动的知晓率达78%,近70%的市民认为该活动有助于人们选择小汽车之外的其他方式出行。
“无车日活动不应该仅仅只作为一天的活动来开展,而应作为促进城市政府转变交通发展理念和促进市民绿色交通文明意识形成的重要契机。”唐凯说。
唐凯表示,我国绿色交通现状并不乐观,“这些年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一降再降”,北京已由2000年的38.5%下降至不足15%,深圳从1995年的30%下降至6%。而且,“这两个城市也只是众多城市的缩影”。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有40%的车程在3公里左右,自行车可以很大程度上替代汽车成为代步工具。
由于城市空间和资源有限,仅依靠过去大规模道路建设等增强供给的手段,不但难以满足需求,还会引发更多需求。唐凯称,倡导公共交通优先和推广绿色交通新模式,转变人们的理念和意识,才是积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