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20日 星期五

大洋海底烙上中国印

本报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20日   第 04 版)

  海底地貌示意图

  近日,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体系方案通过专家审议,诗歌总集《诗经》击败《三国演义》、《帝王年号》,成为大洋海底地名命名体系,并以《风》、《雅》、《颂》为主线进行命名。

  2011年7月,中国提交的“鸟巢海丘”“白驹平顶山”等7个位于太平洋的海底地名提案,经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后,实现了中国向国际组织提交海底地名提案零的突破。2012年10月,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5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牛郎平顶山”等12个海底地名提案。至此,已有19个具有中国标签的海底地名收入国际海底地名名录。

  名字是怎么来的?

  国际海底的命名分为专有名和通用名。拿“鸟巢海底丘”来说,鸟巢就是专有名,海底丘就是通用名。   

  2008年,中国大洋国际科考人员在调查其中一个国际海底丘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而且,在它的顶部有一个火山口,看上去很像国家体育馆鸟巢,因此就被命名为鸟巢。

  在中国秦代,有一个叫徐福的出海使者,曾经漂洋过海,去寻找海上仙山,这一片国际海底的命名,就源于这一典故,分别叫徐福平顶山以及他要寻找的三座仙山——瀛洲海山、蓬莱海山和方丈平顶山。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波介绍,以《诗经》为命名思路的体系中,《风》重点在大西洋,《雅》在太平洋,《颂》在印度洋。“首先命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要体现中华民族曾经航海的航海史;第三要有时代特色。”李波介绍,今后,中国对国际海底的命名还将拓展到大西洋和印度洋,命名风格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大洋科考的支撑

  在2011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4次年会以前,近3600个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中,没有一个是由中国提出的。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秘书长金建才介绍,为国际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有一套相当规范的程序,所需提交的相关数据,要求均是作为提案国在大洋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取的。所以,提交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需要强大的大洋综合调查和研究实力的坚强支持。

  “2005年,‘大洋一号’在执行中国首次环球科考航次时,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和东太平洋洋中脊发现了海底热液活动异常区。2007年3月,中国大洋调查第19航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期间,证实了这个海底热液活动区的时候,就有为中国的这个填补世界空白的相关海底发现命名的想法,开始考虑在技术编号之外建立自己的命名体系,但那时还不成熟,与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的地理实体命名还是两码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总工程师周宁曾说。

  一直到2011年,中国向国际组织提交海底地名提案实现了零的突破,提案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大洋一号”和“海洋四号”等远洋调查船历年在太平洋海域开展的大洋海底资源调查所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

  还需全球方略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曙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底命名本身说明国家对于具备了参与国际公海海底长期和系统勘测的基础和能力,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涉海问题共同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关系到未来对于国际公共海域开发与保护活动的某种优先权和参与权。

  公开报道显示,2010年,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第23 次会议收到海底地形命名提案53件,2011年第24 次会议收到提案81件。其中,日、韩两国提案数量已累计超过100个,巴西、厄瓜多尔、秘鲁、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开展海底地名提案的研究工作。

  目前,美国、东亚、欧洲国家(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公共海域的保护区建设,为进一步参与国际海域及海底的开发积累技术、管理和国际政治经验。未来的国际海底区域开发与保护是今后时期世界海洋大国角逐的新平台,也是验证一个国家全球海洋视野下建设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与深远海产业发展的舞台。

中国残联六大闭幕
“客厅争夺战”硝烟渐起
文明旅游 你做到了吗?(两节观察)
晒秋
8月房价一线城市涨幅较大
连战赴广水寻根谒祖
大洋海底烙上中国印
美飞行员沈阳坠湖失踪
搜救仍在继续
责编:石 畅 李 尧 邮箱:cnshich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