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96岁高龄的华侨华仲厚先生捐献150余万元,启动修复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始迁祖祠,同时也将多年珍藏的大批珍贵文物一并捐赠。
据华氏始迁祖祠修复活动发起人介绍,本次修复初步打算依据当地华氏老人对祠堂原貌的描述、古书记载以及上世纪30年代的航拍资料进行修复。华仲厚老人计划在今年10月份带着40余名定居在海外的华氏后人专门来一趟荡口古镇,亲眼看一看故乡和祠堂,以解思乡之情。这场集聚了很多后人之力的修缮还将带来后续祭祀活动,后人们还计划于明年清明期间在祠堂举行祭祀先祖的活动,传承祠堂文化。
中国自古重视家族观念。“祠堂”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称为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古代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家族社交、教育场所等功能。如今,祠堂承担更多的是寻根的职能。外出族人回乡谒祖寻根时,必到祠堂祭拜,带一些祠堂的香灰和家乡泥土,以示不忘根本。
除了修缮祠堂,华侨华人们也时刻关注着故乡博物馆和家谱的修缮工作。2012年,旅美侨胞蒋福栋回到家乡泉州,向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8000元,用于该馆“蒋氏家谱”的修缮和保护。据蒋福栋介绍,2011年他随印尼泗水蒋氏宗亲联谊会访问团到泉州参观时,首次见到了博物馆收藏的“泉州江南树兜蒋氏家谱”。看到家族播衍历史,蒋福栋深受震撼,再次返乡时又专程携友人到博物馆参观,并向该馆捐赠文物修缮费用。“我对家乡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和血浓于水的深情。”蒋福栋说。
族谱的修缮,牵动着无数海外华侨华人的心。2013年,南安开展《芙蓉李氏族谱》第九次续修活动。本次续修广泛采访搜集资料,通过多方途径,采集移居海外族亲的情况,并首次将女性族人入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