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宁波海外人才仅1100人,截至今年6月,已经有3900余人,五年之间增长了3倍多,成功创办企业455家。”近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的海外留学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说明会上,宁波市委人才办主任张良才慷慨激昂地说。台下坐满了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人才,其中有的刚回国一两年已经组好自己的创业团队,有的则仍在国外读博。他们此次来到宁波,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项目寻找资金,另一方面是为了考察这里的创业环境。
资本项目深度对接
9月13日下午,海外留学人才与宁波市近200家企事业单位、风投创投融资机构进行了封闭式洽谈,就海外留学人才高新技术成果与国内人才、技术项目资本进行了深入对接。整个封闭式洽谈在一个会议室中举行,在会谈过程中,不少人都面带微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拘谨。
“为了这次活动,一周前我专程从美国赶了过来,果然没白来。宁波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对我们团队的专利很感兴趣。”曾在伊格洛克任职的张昕笑着说,他带着最新研发的新型电离空气清洗技术前来寻找投资,并打算来宁波创业。据张昕介绍,这项技术应用很广,尤其是在公寓、商场、医院,它能够直接对整个区域和管道中的空气进行杀菌和清洁,而且很节能,功率小于一个5瓦的灯泡。
像张昕这样长时间在国外一心搞科研现在仍打算回国创业的人还有很多。因为了解国内创业环境相关信息的渠道有限,所以像宁波人才科技周这样的人才服务平台渐渐成为他们日后回国发展的“落脚点”。对此,“千人计划”专家姚力军博士说:“宁波的民间资本很充沛,引进项目不仅是为了给资金寻找出口,还能促进本地商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保姆式”变为“妈妈式”
“保姆式”和“妈妈式”的人才服务有何不同呢?“前者是为服务而服务,经常是‘点到为止’;后者是设身处地为海外人才考虑,全面化解人才在资金、住房、家属就业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黄利琴解释说。“有的海归回国创业,一下子适应不了国内的市场环境,政府如果让他‘自生自灭’地去创业,风险比较大,甚至会创业失败,这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损失。”
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的毕海博士对此感受颇深,这是他第二次来宁波参加海外留学人才创业行项目展示推介对接洽谈会。在宽阔的项目展示厅里,人们来来往往,而他的展区显得有几分冷清。“我们申报的项目是一项新型平板发光及显示技术,但由于前期需要投入的资本太高,让很多投资商不敢轻易涉足。”毕海说,“但这次推介洽谈会上,当地政府介绍了很多投资公司来跟我们讨论这个项目,虽然没能跟他们签约,但对我们整个创业团队来说是一种鼓励和长足的进步。”
“在此之前,是我们伸手向地方政府要资源,而且不见得能成功;但现在,政府愿意主动来关注我们,这种转变是很可贵的。”毕海说。目前,他的团队只有6人,5人做研发,1人搞营销。因为营销效果不明显,他计划下一次还来宁波参加这类推介会,并向当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寻求创业指导。
创业环境仍在不断改变
“虽然在美国可以过得很舒适,但因为文化差异的缘故,回国创业的欲望仍然很强烈,而且中国的发展很快,我个人认为回国后能比在美国做更多的事。”曾在美国飞利浦照明公司任职的黄冠说,“但回国之前,对创业环境的调研很重要。”
据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与美国相比,中国创业环境最大的弱项在商务环境、文化与社会规范方面。中国在市场变化和开放程度、基础设施、政府政策上优于美国,但是在商务环境、文化与社会规范和政府项目上,则优于中国。“虽然没有一个地方的创业环境是十全十美的,但我希望各地政府能够真正地落实这些创业优惠政策,并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黄冠说。
据悉,年初宁波市人社局就下发需求征集通知,面向市内企业充分征集海外人才项目需求,共征集到337个岗位需求,769个人才需求,178个项目需求。经过前期充分对接,初步统计有150多家高校和机构、近3000家企业、8000多名人才参会洽谈,500多项科技项目、1200多个人才培养技术服务项目和80个左右融资项目在此次人才科技周上进行交流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