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需要“竺可桢”式科学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14日   第 08 版)

  在低碳问题上,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遇西方国家话语霸权,西方以低碳作为束缚他们的绳索,给其设置发展的上限,从而扼杀他们的未来,以保证西方继续占据现在的优势。中国现在已是众矢之的,要改变被动局面,只有主动出击。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这样来描述中国在世界气候变化问题谈判中的处境。

  然而如何主动出击,改变被动局面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历史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方面,要求西方发达国家承担节能减排的主要责任,捍卫自己的发展权利。同时,要及时揭露批判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其专家暴露出的种种丑闻,大胆质疑该机构言之凿凿的所谓“全球暖化”是不是人为虚构的谎言。

  然而,质疑归质疑,在事关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上,我们必须忠于科学、探求真理。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向,中国要继续发出自己强有力、负责任的声音。而这种声音的背后,必须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宏大的历史视野。这就要求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不人云亦云,形成并传播自己独立的见解主张。实际上,我国科学家有这样的优良传统,而享誉世界的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先生就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

  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苏联科学家曾提出地球正步入一个小冰期的全球冷化理论,曾经让很多人相信,而竺可桢先生却通过自己的独立研究,证明这种诊断不过是“杞人忧天”。竺可桢在其学术名著《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第一次系统研究了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气温变化,根据竺可桢研究,中国近5000年来共经历了4个冷暖变化时期: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时期,是中国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温暖时期,气温比今天可能高2摄氏度,黄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个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个温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和秦汉王朝建立。

  4.第二个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长江流域开始成为中国文明的中心地区。

  5.第三个温暖期,600年—1000年,唐宋温暖期。

  6.第四个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动频繁,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族中央王朝——元朝。

  7.明清两朝小冰期时期。

  竺可桢指出,以中国来看,气温在数千年历史中以数百年为周期上下波动是十分正常的,一时的气温升高或者降低都不能说明气温变化会永远如此。总的看来,在中国历史上,温度高时不是问题,反而温度低时,因空气中水汽量减少,时常导致大规模的干旱,植物生长减慢导致粮食减产而有发生毁灭性灾难和动乱的可能。商周、两汉和唐宋时期的气温都比现在高得多,却是华夏文明的奠基期、发展期和成熟期,而元明清以来,气温的下降造成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则成了中原文明的紧箍咒。

  中国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留下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几千年不曾间断的天象气候方面的详细记录,这为今天开展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西方舆论就低碳问题向中国频频发难,而与此同时西方学界在气候变暖问题上弄虚作假的丑闻不断曝光的今天,中国实在是太需要像竺可桢先生这样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研究和客观立场,有世界胸怀和历史大视野的科学家了。

  我们必须警惕在所谓低碳关注的背后,是否暗藏着针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某种“低碳陷阱”,即以所谓低碳环保来扼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更关键的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绝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声音。中国需要有竺可桢先生那样的科学家,以自己的独立研究和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体系,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维护中国未来的发展权利,也维护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权利。

  (珏  晓)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别让利益弄脏了科学(观潮亭)
中国需要“竺可桢”式科学家
责编:张保淑 邮箱:beijing2008@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