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归侨安雪晖:

找到适合自己的“口袋”

李弘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09日   第 06 版)

  “你把锥子放在口袋里,它一定能脱颖而出,就怕你找不到自己的口袋。”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中最年轻的海归学者之一,归侨安雪晖最近在北京笑着告诉笔者。

  把自己修炼成“锥子”

  1985年,17岁的安雪晖被保送至清华水利系学习。1994年10月,凭借过硬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安雪晖获得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奖金的支持,赴东京大学土木系攻读博士,师从“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发明人冈村甫教授和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专家前川宏一教授。日本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而极为重视土木科学,东京大学的这一学科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东京8年,安雪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95年,阪神大地震爆发,一些采用老结构设计规范的混凝土结构产生大面积垮塌。安雪晖临危受命,放弃原有课题,投入到混凝土结构破坏预测模拟软件的研发工作。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找出了原有计算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并在世界范围内首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剪切破坏尺寸效应”的有限元模拟计算,使得惯用的“依靠简单公式提出加固方案”成为历史。

  “开始也是非常苦恼,冥思苦想,茶饭不思。”安雪晖回忆道,“忽然有一天豁然开朗了……就像诗歌里说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一样!”这个成功不仅给了日本社会一个交代,新的解决方案也大面积应用到日本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工程中。而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整个日本经过这种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无一垮塌。

  卓越的科研能力,丰富的学术经历以及日本学界、业界的一致认同,共同铸就了这枚在科研界展露锋芒的“锥子”,而母校清华也迫不及待地将其收入“袋”中:2002年,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的卓越人才,安雪晖回到他无限眷恋的清华园,担任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博导。

  事实上,“百人计划”的召唤并非安雪晖回国的决定因素。“抛开其他因素讲,我觉得应该尽早回国。因为只有尽早回来,才能尽早参与到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当中去。”安雪晖认为,“中国现在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在这个时候回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而作为一个工程师,最高兴的就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付诸应用。”

  找到合适的“口袋”

  安雪晖认为,作为海归,作为归侨,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口袋”,一定要去适应国内的环境、顺应国家的需求。

  “并不是说国外某项技术很先进,我们就要大范围地去推广,应该看看中国真正需要什么。”安雪晖说,“国外许多先进的研究,并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完全搞‘拿来主义’。”在日期间,安雪晖已经将“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做出了世界级水平,回国后他则转向利用“自密实混凝土”这一更加符合中国发展要求的技术。他说:“只要找准方向,不怕从零开始!”

  “中国混凝土的用量大概是世界的一半,而生产混凝土就要用到水泥,生产水泥则带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安雪晖说,“我们如果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建设上做到低碳减排,会非常有利于环保。”

  在此理念的引导下,安雪晖同坝工专家金峰等研究者共同研发了堆石混凝土技术,这一技术应用于大坝建设,二氧化碳减排效果非常明显。2008年,堆石混凝土技术获得了《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并列入了《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2012年该技术入围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科技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的循环经济技术、工艺和设备名录(第一批)》。至今为止,我国有61个工程项目采用了这种环保技术,共计浇注混凝土70多万方,多数项目为世界首创。

  “与发达国家相比,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安雪晖说,“某些技术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了,发展空间市场都已被大大压缩,但在国内还处于刚起步或尚未起步阶段,因而是大有可为的。”他说,这就为广大海归、归侨提供了无数展露才华的“口袋”。 

侨胞迎中秋花样多特色浓
淡泊让生命厚重
北京侨办为清华教授学者送“归侨证”
非洲华人组织捐助当地社会
找到适合自己的“口袋”
让“开学”闹一会儿
责编:聂传清 邮箱:cq_nie0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