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07日 星期六

他从颍河岸边走来

——记诗人、书画家刘迅甫的追梦人生

苏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07日   第 06 版)

  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委员到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从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理事到中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到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刘迅甫始终走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

  从《屋檐雨》到《八咏堂吟草》,从《刘迅甫绝句三百首》到《农民工之歌》——刘迅甫在实践着诗歌艺术上的超越。

  刘迅甫出身农家子,长在黄河边,广阔的大自然赋予了他宽广博大的胸怀。

  刘迅甫笔耕黄土地,诗挟大河风,清苦的环境磨砺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

  数十年风雨兼程,他体会了人间冷暖,遍尝了苦辣酸甜,最终,艺术成为他永恒的追求……

  诗歌: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中华诗词学会荣誉常务理事、河南诗词学会会长李学斌先生曾这样评价:“在刘迅甫的诗词中找不到刻意雕琢和繁多的技巧,他写诗就像说话,他的诗是从心田里长出的情感花草。”刘迅甫的诗像雨后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清香,它不华丽也不刻意,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芬芳,让人不能忘怀。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流传下来千古传诵的名篇佳句,更是启迪和教化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今天各种文学形式虽然异彩纷呈、百花齐放,但是,诗歌仍然保持着它顽强的生命力。

  细细品读刘迅甫的诗歌,我们读出了唐人的风骨:风是风格,他的诗中存有太白遗风——潇洒大气,想象瑰丽,热情奔放;骨是品格,他的诗中透出杜甫的味道——深沉凝重,爱国忧民,直抵人心。 

  九曲银泓天上落,回肠化作母亲河。

  三门波涌千重浪,万古奔流一路歌。

  ——《黄河》

  著名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霍松林先生评曰:“这是一曲黄河颂。‘九曲’、‘母亲’、‘三门’都紧扣黄河,起句又暗引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名句,表现了黄河——伟大母亲形象的浑朴与沧桑。收句‘万古奔流一路歌’大直若曲,气韵天成。全诗练字、遣词、立意、章法均有独到之处,读之使人荡气回肠。”

  人至无求品自清,烟云过眼似浮萍。

  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

  ——《无题》

  诗人、评论家牛蕴评曰:“‘无求品自清’,‘无求’是对利禄等身外之物不存贪欲,并非倡导‘不作为’。诗人醉心的是诗书画艺术,是‘金樽对月’般的诗意人生。”

  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脚步变得愈加匆忙,我们拼命向前追赶,却不知道目标是什么。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刘迅甫经历了滚滚红尘的磨砺与洗涤之后,他开始深入思考更为深刻的人生命题:人生究竟要怎样度过?他找到了答案,他放弃了荣华富贵,而选择了一种“修炼”人生的特殊方式——他要用诗歌去抚平自己最痛苦的创伤;他要用诗情去践行自己最圣洁的理想;他要用诗意去诠释自己最完美的人生。

  刘迅甫的诗歌创作体会值得我们去深思——“三贴近”:贴近自然,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三不写”:无真情不写,无生活不写,无新意不写。“三超越”:超越古人,超越现实,超越自我。“五对话”:与古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现实对话,与未来对话,与心灵对话。我们始终相信,艺术的造诣应该和艺术家的品格密切相关。

  每当品读刘迅甫的诸多诗篇,带给我们的总是感动、惊喜、温馨与浪漫。犹如春日静沐朝阳,夏日松林听风,秋日水中望月,冬夜围炉夜话。他的诗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他从传统入手,融会贯通。从古典的意象出发,注入时代的生活气息,善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情画意,着意将美好的东西展示给人们。用现代人的思想,现代人的情感,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感悟。刘迅甫作诗擅长绝句,格调清新,节奏明快,题材丰富,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语句凝炼,意味绵长。

  对于刘迅甫的诗歌,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外文化研究所所长周笃文评价说:“刘迅甫的诗一如其人,潇洒大度,光昌亮丽。它散发着泥土的浓香,洋溢着心灵的大美,展现着名士的风致,滚动着时代的强音,而又凸显着现代的诗艺元素。”

  书画:从笔端流露的真情

  刘迅甫很小就展露出对书法的天分。幼时看到别人过年写春联,他悄悄记下,回家也模仿起来,竟然获得一片赞誉之声。父亲及时发现,开始悉心培养。上世纪80年代初,刘迅甫步行往返420公里至开封,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法理论家牛光甫先生,绘画受教于著名画家付凌云,篆刻深得著名书法篆刻艺术家尚仁义教诲。从此,书画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1987年,还是农民的刘迅甫,他的书法作品就已在日本展出。1991年刘迅甫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是当时唯一一位农民身份的会员。

  刘迅甫的书法,取法豫人王铎。众所周知,王铎乃一代书法大家,其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力道千钧,劲健洒脱。而刘迅甫经过数十年的研习,不仅掌握了王铎如何用笔用墨,如何布局谋篇,且能够侧其之外,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苍茫老练,意在笔先,顾盼生姿,布势连绵。常于跌宕中见静穆,于平稳中显跳跃,于畅通中藏古拙,于生涩中蕴流畅。他的书法作品,虚实相生,意态灵动。他懂得点曳裁成,懂得化繁就简,懂得收放有度,懂得工拙相映。他的书法虽然属于帖学一派,却不乏碑的厚重与浑朴,因此灵动处亦透露着浓浓的古穆气与金石味。

  有人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一幅好画,反之,一幅好画也正如一件书法作品。仔细观摩刘迅甫的画,你能呼吸到浓郁的墨香,触摸到秀丽的景色,感受到曼妙的音韵。对于作画,无论是山水或者花鸟,他从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性,更重视自我感情的抒发,尤为讲究空白的布置,讲究物体的气势以及笔墨的神采。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趣味镜头来丰富自己的表达,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共同传递情感。其实,不论是诗歌或是书画,都是刘迅甫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是黄土地走出来的孩子,他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诗人和艺术家。爱国爱乡的意识已经深深融入到他的血脉中,固化到他的骨骼里。他把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用担当吹响时代的号角,以一颗赤子之心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汶川地震后,他号召和动员艺术家创作作品,他本人连续几天废寝忘食,精心创作了二十幅书画作品,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关爱之情。“神七”上天,他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欣然赋诗:

  举头仰望英雄路,漫步长空泣鬼神。

  借问天公高几许,巨龙已上万重云。

  ——《神七问天》

  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祖国大地给了刘迅甫坚强的依靠,无论游子走的多远,飞的多高,心里想的始终是他的祖国和家乡。他眷恋着生他养他的故土,依然坚持为农民写春联,一写就是三十年,在当今艺术价值取向与商品经济大潮相撞击的年代,其精神难能可贵。

  《农民工之歌》:唱出人间大爱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强国迈进。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这样一批特殊的群体:他们在艰苦的岗位,奉献着诚实的劳动,离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走进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中。他们就是农民工。这样一群庞大的群体,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付出了血汗。但是,一度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这一切,农民工兄弟都默默忍受了,继续为我们的城市挥洒着汗水和青春。刘迅甫要为农民工兄弟写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对农民工有正确的认识。二十多年来,为了写农民工,他跑遍了祖国的很多地方,东莞、上海、深圳、山西……在与农民工兄弟交往的过程中他收到了太多的感动与震撼。在农民工一线工地上,诗人看到:“他们夏顶烈日/冬冒严寒/肩挑臂扛/如雨挥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丝缕缕染霜雪/皱纹条条浸辛酸。”深深体会到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诗人对农民工的艰辛感同身受,发自内心给予同情。他特别感动那一对“夫妻洗墙工”,“两只蝴蝶/在空中飞来荡去/那是城里人/不敢仰视的高度”,当“女人心慌得被掏空一般,男人让妻子把目光/转向家的天边/蓦然,天高地阔/心界渐宽”。这中国版的“蜘蛛侠”,是一对农民工夫妻,是当下中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独特感人的景观。诗人心疼“泪水偷偷地在被窝里流”的留守儿童,心疼“年迈的母亲在门前/倚窗而望着远方”,心疼“年轻的妻子贴着过年的窗花/望着飞雪,脸上掠过一丝惆怅”。这些都极具生活化的形象,触动着每个读者的心灵。诗人站在审视历史的高度,为捍卫农民工的尊严而歌与呼。

  在刘迅甫的诗中,没有华丽的字眼,却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农民工的心里。除了刘迅甫扎实的文学功底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从心里迸发出的那种人文关怀。正是这种关怀之情才让他的诗感情充沛,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信评曰:“刘迅甫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史长卷中的辉煌篇章,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农民工史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我相信,农民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阶段阵痛的产物,它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卷中不可或缺的篇章载入史册。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农民工之歌》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会层出不穷地展现,但刘迅甫先生这篇记叙农民工的诗报告,会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永远闪耀着它的史诗光辉,体现着他的时代价值。”

  2011年9月16日,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刘迅甫举办了《农民工之歌》诗歌朗诵暨研讨会,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特写信致贺:“《农民工之歌》深度挖掘了农民工的丰富生活和内心世界,感情真挚,催人奋进。”国内多家媒体相继报道。2012年3月31日,由刘迅甫发起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加快推进中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研讨会”上,他发出了设立“中国农民工文化研究会”的倡议书。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12年10月25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在中国作家协会10楼会议室为刘迅甫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举行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给与高度评价。黄淮学院教授陈文云说:“迅甫出身农民,是农民的儿子,有当过农民工的切肤经历。《农民工之歌》里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塑造,每一个场景的生动构画都有他自身的影子。正是基于这点,他才能写出这样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宏篇大作。他不消极,不气馁,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正是新一代农民工的典范。一个平民诗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诗歌朗诵会,歌唱礼赞草根一族,这是五千年来头一回,我不得不佩服迅甫惊人的胆识与气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歌手。”

  为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作为一名诗人,迅甫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重要的核心问题……用诗的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予以积极的响应,从而使诗人的使命得以实现,得以崇高。”

  刘迅甫牵引着他的“艺术追求”从颍河岸边走来,从黄土地上走来,从黄河古道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昂然前行,继续他的追梦之旅。

  如今,刘迅甫集诗书画于一身,已将他的“事业”深深的根植于首都北京的地安门处,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且已成为文化品牌,他要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京城施展其才华,他要从大师林立的墨潮瀚海中求知寻贤汲取正能量。我深信,刘迅甫的艺术探索之路将越走越宽广。正是:

  心痴不觉世途艰,九域风云放眼观。

  水覆山重当信步,漫调日月定神闲。

  ——《北漂行吟》

如何用“几”表概数(语文信箱)
荷兰儿童是怎样上学的?(海外来鸿)
他从颍河岸边走来
责编:张燕萍 电话:8610—65369316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