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06日 星期五

舒华布实 即色游玄

——何学森的书法世界

李彦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9月06日   第 08 版)

  恩师欧阳中石先生与何学森在一起

  书唐·施肩吾《讽山云》

  书唐·元稹《咏露珠》

  书元·倪瓒《烟雨中过石湖》

  何学森画作《心花发明》

  书唐·皮日休《煮茶》

  书南朝齐·王俭《春》

  书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何学森,江苏泰兴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书法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书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师从欧阳中石先生,研习书法专业。现在首都师大文学院指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兼任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书法文化教程》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法五千年》获北方十一省市文艺出版社第九届优秀图书奖,《书法与中国文化》(合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编书法教程》(合著)获国家级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并入选“十二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何学森可谓造诣颇深。他擅长行草,风格俊拔,追求一种优雅的洒脱精神,其书法风格也正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明体现。何学森的家乡属扬州、泰州地区,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他从小就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条途径,接受严格的书法教育。就读北京师范大学后,除了利用各种机会聆听启功先生的教诲,还遍检图书馆的各种珍贵书法资料,经常到北海公园观摩阅古楼墙上镶嵌的《三希堂法帖》,揣摩历代书法名家字迹,刻苦临池,功夫深厚。“舒华布实,即色游玄”是何学森集成的一副四言联,前一句出自《文心雕龙》,后一句出自魏晋玄学。这八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何学森的书法理想和人生追求。

  行书与草书开张奔放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何学森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主攻行书。经不断勤学苦练,在行书、草书创作上取得较高成就,获得书法博士学位。他在著作《行书津梁》中透露:有一段时间,他为学习王羲之行书《集王圣教序》而殚精竭虑,夜梦老者指点,因此感慨:古书记载王羲之遇到天台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何学森的行书,从王羲之入手,古雅深秀,后来入王献之“尚奇之门”,流走奔放。近年来,何学森潜心学习米芾行书,同时吸纳了苏东坡行书的厚重,以及黄庭坚行书的开张,风格更加爽健俊朗。

  何学森的草书,既儒雅纵逸,无一丝草莽粗豪习气,同时又洋溢着一种仗剑向天、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情,这种风格主要受怀素、黄庭坚的影响。他认为,明以下的草书,有很多只是浅层次地运用了基本草法,对线条质量及行笔节奏重视不够,总体格调因此受到影响;而怀素大草放逸而无顿挫,黄庭坚草书过于冷静。何学森的草书效仿怀素的流走奔放,同时吸纳了黄庭坚草书的节奏和用笔变化,洒脱而不清狂,优雅而不迂阔。

  何学森在书法创作中特别注重“炼字”。接受专访时,他特别强调:“我目前正在写一篇关于书法‘炼字’的论文。我说的是创作中的‘炼字’,不是临池的那种‘练字’。诗词创作讲究‘炼字’,是指推敲用字,以求工稳。我把这个说法借用到书法创作上,要求每一个字的结体风格都要契合它在诗词中的内涵。比如‘风’字,‘天风与海水,鸣籁隔山闻’的‘风’,与‘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的‘风’,显然是不同的意境,我在书写时努力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不同。”由于怀有这样的意识,何学森的书法艺术具有较强的文化表现力,令人回味。

  继承与革新相得益彰

  何学森曾说:“一种艺术的持久生命力,取决于它能够与时俱进。这种进步不能局限于表现手法和风格特色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其艺术精神的革新,对于其文化使命的深刻反思、清醒认识以及准确调整。”

  中国书法界应该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坚持以书法表现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应该认识到,文言文形式的文化内容一直是书法作品的重要题材,当今和未来的书法家应该真正能够理解自己笔下书写的内容。应对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作出现代解读,提供一套主旨明确的书法文化价值体系。惟有如此,才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和理解中国书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书法,让中国书法在更宽广的层面发挥作用。在革新书法上,何学森提出,书法工作者应该提高文化素养,扩大学术视野,避免充当“写字匠”,这样才有可能改变中国书法遭遇的偏见。

  何学森举例说,清代书法家金农注意到硬笔书写的梵文横粗竖细、带有尖尾,他把这些特点融入到隶书创作中,形成他别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这个事例生动说明了中国书法所体现出的文化胸怀。在古代历史上,书法曾经是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之间文明融通的纽带。他还指出,现在,我们注目世界各民族以文字为表现对象的、广泛意义的“书法”,它们在抽象性与隐喻象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蕴含着道德心理、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理想信念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对话,我们能够获得远比“汉字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更大的文化域场,中国书法必将在其中发挥空前的作用。在2013年4月17日第四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研讨笔会上,何学森先生发表了《中国书法与人类未来》的主题演讲,体现出他思考书法所立足的文化高度。

  立象与尽意圆融畅彻

  何学森指出,当今书法创作非常活跃,理论上也更加强调书法的文化属性。但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准有很大提升空间,书法界对书法的理论认识还比较含混,不少人对书法产生迷惑和怀疑。因此,他认为中国书法需确立一个明确的哲学根基,而《易经·系辞》提出的“立象以尽意”客观上是中国书法遵循的根本原则。

  在中国古代的文字学、文学、哲学理论中,对于“立象以尽意”相关解析非常多。“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由此衍生出物象、卦象、意象、大象等名词,老子说:“大象无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认为文字之象与易象本质上是贯通的。许慎说,造字的起点是“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摹画外形),进而还要采用“形声相益”等手段。

  汉字具有非常精密、细腻的结构感,本身已经在“立象”,书法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更大的拓展。运控毛笔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用柔”思想。相对于“用刚”而言,“用柔”手段更为含蓄、复杂、细腻,更难以把握。“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柔活特性使书法的线条如云烟变幻,有一种弥散着的特殊张力,这非常契合于“道”。这样,文字之“象”乃升华为书法之“象”。书法的“立象”也就是一种“造型”,是一种视觉性的艺术,通过视而可见的形象化的东西寄托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

  何学森谈到,书法主要是黑白二色,以点线组合实现空间分割,与其他艺术相比,其形式至为洗练简约。这种抽象、简练的形式构成,既有具体的指向性,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如此形成含蓄美感和多义效果,造成自由联想的阔大空间,力求以有形的有限表现无形的无限。这非常符合中国文化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基本原则。

  书法家必须把“象”立起来,才能表“意”。中国绘画理论强调的“骨法用笔”也离不开书法修为。“象”有基本的技巧法则,必须从书法史上认真借鉴,熟能生巧,有所创立。如果不掌握书法的表达技巧,即使文化领域的专家名人的毛笔字迹,也不可能“尽意”,算不上“书法”。“尽意”的第一个环节,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文化憧憬贯注到作品中。书法家重视文化养成,才有可抒发之“意”。为此,我们应该倡导毛笔书写者有高层次的文化追求,同时明确文人在书法家群体中当之无愧的主体地位,要求他们在书法发展中肩负起责无旁贷的文化担当。“尽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被很好地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欣赏者内心有呼应的基础。

  何学森认为,书法将多种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整合,“意”在把握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以“象”的形式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生动体现出中国文化直觉思维特点以及整体观思维的大局意识。如今书法在社会大众心目中依然享有较高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传统的强大惯性。而明确并遵循书法“立象以尽意”的根本法则,其文化地位才能得以确立。

  何学森在交谈中反复强调对恩师欧阳中石先生的钦敬与感激之情。他庆幸和欧阳先生住在同一幢楼里,欧阳先生允许他随时登门请教。哪怕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何学森也总觉得自己还没有毕业,有时候甚至在欧阳先生用餐的时候闯过去请教问题。何学森说,如果没有欧阳先生的指引与熏陶,他不可能取得如此进益。

  何学森从文化的高度解析书法,以书法为切入点研究中国文化,其书学理念与创作实践相互促进,必将继续取得可贵的成就。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人民书画艺术网:www.people-art.com.cn

舒华布实 即色游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