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大慈恩寺

大雁塔下的辉煌

本报记者 杨一枫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29日   第 08 版)

  大慈恩寺前玄奘法师像(该图片来自baidu)

  玄奘法师西行图

  菩提树

  大慈恩寺现任方丈增勤法师

  山门

  星空下,长安有一处佛寺,昼夜灯火辉煌。玄奘法师带领一帮助手,翻开从印度取回的经卷,进行着庞大而复杂的翻译工作。伴随着宏篇巨制的完成,这座寺院和院中的那座高塔,一同被载入史册,一起被后人无数次瞻仰和膜拜,被历代文人骚客吟咏和演绎……这寺院便是西安的大慈恩寺,这塔便是大雁塔。

  如今,大慈恩寺更是香火旺盛、游客众多,寺内寺外一派祥和气氛。这种氛围将信众聚拢过来,并为旅途中的游客增添了一份宁静淡泊,吸引着他们透彻地领略着大雁塔下的辉煌。

  1 寺与塔

  提大慈恩寺,必提玄奘法师。这位通过《西游记》而家喻户晓的“唐僧”,如今化作一尊伟岸的雕像,以远眺的姿态伫立在大慈恩寺门前的雁塔广场上。玄奘法师就是大慈恩寺的首席方丈。

  大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母亲文德皇后兴建的一所寺院。在寺内一间青烟缭绕、装潢简朴而典雅的接待室内,大慈恩寺当今的方丈增勤法师对记者娓娓道起这座寺院的前世今生。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过了12年,李治“以其母文德皇后早弃万方,一心思报昊天,追崇福业”之由决定为他母亲修建一所福地,就是大慈恩寺。经过一番“瞻星揆地”的测量定位,最后制定了“像天阙,仿给园(全称祗树给孤独园)”的建造方案。整个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建成之后为“重楼复殿,云阁洞房”,总共有10余院1897间,“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寺院建成后,李治又奉唐太宗李世民之旨调配僧人到大慈恩寺修行、管理。此时玄奘法师已经从天竺求法归来,正在酝酿一件工程浩大的千秋伟业,那就是将取回的佛家经典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翻译。正巧朝廷需要一位得道高僧来住持大慈恩寺这座有皇家概念的寺院,而玄奘法师正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从此大慈恩寺就与这位流芳百世的“唐僧”结下了千载的法缘。

  注视着玄奘法师的雕像,想象着当年李世民为他举行规模宏大的升座仪式的场景,不禁会产生遐思:历尽艰险从印度将真经取回,面对故乡的盛遇和之后将开展的艰巨而辉煌的工作,玄奘法师该是怎样的心情呢?

  大慈恩寺建成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很快被部分毁坏而圮落,武则天时期又得以重新修复和扩建,后来又多次被毁,多次翻修和重建。

  玄奘三藏院气魄恢弘,其细微处飞檐跳脚、雕梁画栋,组合在一起,蔚为大观。大遍觉堂内供奉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铜质坐像,殿内壁面布满描摹法师生平事迹的巨幅壁画,有铜刻,也有木雕和石雕。这是当前规模最大的玄奘纪念馆。据增勤法师介绍,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相关人员也曾经来此参观,赞誉玄奘三藏院为“当代敦煌”。

  如三藏院一样,大慈恩寺其它建筑也都是大气磅礴,细微处精妙独到。山门附近的钟鼓二楼本是大多数寺庙宫观里都建有的常规性建筑,但此处的钟楼却在静默的历史沧桑感中尽显其千年穿越而来的艺术曼妙。那底座的砖隙严丝合缝丝毫不见拘束古板,而是圆通流畅,非常大气。经过仔细观察,记者发现其奥妙来源于拐角处,在每个拐角处,当年的工匠尽量规避断裂和劈砍,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处理。

  来自江苏的初中生晗予,在记者面前对大慈恩寺的建筑侃侃而谈。他说,他非常喜欢这里,这里虽然是按照传统七堂伽蓝的建制修建的寺庙,但它的宽阔和大气是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晗予的妈妈告诉记者,晗予从小就喜欢玄奘法师的故事,后来听百家讲坛关于玄奘法师的讲座的时候,几乎入迷,天天磨着妈妈带他去看看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这次利用假期,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大慈恩寺的雁塔广场和钟鼓楼中间的庭院给人的感觉都非常广阔,其实际面积并不一定非常大,而是由于它的建筑风格和细节彰显了它的视野广度和容纳度而给人这样的感觉。

  这种大气,在大雁塔身上体验得更加淋漓尽致。上午的毒阳中,记者站在大雁塔下,它巨大的身影将记者和身后的许多建筑笼罩。从塔基上面一层往上看,根本看不到塔刹,只看到塔檐密列而上,直入青天。这种天人合一的宏大感,是站在塔下的人都会感觉到的。

  增勤法师介绍说,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其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坚固异常。

  所谓楼阁式砖塔,顾名思义,就是像楼阁一样可以登临观览的塔。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塔的代表,既有楼阁式塔的特点,又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记者沿着塔内的楼梯拾阶而上,每一层都驻足停留。

  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两部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玄奘法师取经路线石刻等。

  大雁塔没有其它一些楼阁式塔那样的外部回廊,游客可以在券洞处凭栏远望。登上顶层,记者凭栏而望,大慈恩寺及附近的西安市貌尽收眼底。但见天边高楼林立,直入云端;楼群中间或有高高矮矮的平房和绿色的树木,而一条条大街将房群隔开,纵横交错;近处大慈恩寺的红墙将佛家净地与尘世的车水马龙隔开,隔出一方宁静的乐土,虽然也是人群熙攘,但总体都笼罩在一派祥和安静的氛围里。

  遥想当年,初修大雁塔,是玄奘法师为保藏佛教经典之用。而藏经之地要高出众多建筑,必有深意。站在塔上,记者浮想联翩,一朵白云飘过,逗引着思绪向历史和思维的深处蔓延。

  2 法师与法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他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最初他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天竺。经17年,行程5万里,带回佛经657部。

  日移影斜,时光在悄悄流转,接待室里回荡着增勤法师低沉醇厚的声音。当说到玄奘法师的经历时,增勤法师的眼中泛出了光芒,身体微微前倾;随着他对大慈恩寺首位方丈的敬仰与向往,记者渐渐走入到玄奘法师的“世界”。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回到长安,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75部,凡1335卷。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文化的同时,也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在玄奘三藏院的壁画上,我可以看到当时译经过程的描摹。那是一个令人心动的场面,无数人在为佛经的翻译工作忙碌着。不过,那只是一个时间的定格,要知道译经是个漫长的过程。

  译经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传法的过程,浩大的工程引来了广泛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为佛法流播奠定了基础。

  无论在印度还是国内,玄奘法师在取经和译经的同时,还进行了多次的讲法和辩经,为佛法深入人心普度众生,让众生寻求心灵安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玄奘法师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增勤法师认为,玄奘法师的取经与传法都是以度众生为理念的,他的传法目的是为了帮助众生破除执而达到心灵宁静。“佛法因众生而存在,非众生因佛法而存在。”当增勤法师讲到佛法中入世的道理时,一只小蚂蚁爬上了法师的僧袍,法师轻轻将手指放到蚂蚁的前面,小蚂蚁很自然地爬上了法师的手指,然后法师将手指轻轻地放在地面上,小蚂蚁便顺着手指爬回了地面,消失在墙角的一束阳光中。

  世法是用来治身的,人们的行为需要法规来规范;而佛法是用来治心的,人们的心灵需要佛法来疏通、导引,导引是佛法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经》中的“色即是空”是世人皆知的佛家语录。很多人断章取义,认为一切都是空是佛家的全部核心思想,进一步断想一切是空就是一切都没有意义,这样就陷入到片面的消极之中。其实《心经》中还有几句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完整的内涵阐明了佛法出世入世的道理。

  “佛法是用来济世利民的”,增勤法师严肃地说:“所以,我在传法的时候常说,作为僧众、作为信众,首先要爱国要守法,不爱国不守法谈何修行?”玄奘法师求取真经,他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取回的经典之中,不但将济世利民的法传入百姓当中,而且还传入了朝廷,传入了李家王朝之中,而那时正是贞观盛世!

  当记者向增勤法师提出请他介绍自己的一些生平经历,增勤法师婉拒道:“这件事,我希望就像黑夜之中举起一支蜡烛,照亮远处,而黑了自己脚下;而修行时,正好相反。”

  增勤法师认为修行要像打开手电筒反照自身一样,照到每一个细节。反省是修行的重要课程,同时要用反省的心去快乐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快乐生活也是一种修行!”

  3 管理与旅游

  记者在大雁塔的第三层邂逅了一位信佛的中学老师,他平时经常与大慈恩寺的僧众接触,认为这里的管理体制已经步入了良性的轨道,导致这里修行环境优良,旅游管理健康,僧众谦和诚信、温文尔雅。

  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的管理人员由僧众和俗家人组成。管理井井有条是来过大慈恩寺的人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增勤法师介绍说,大慈恩寺的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本着制度化和系统化原则。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寺院僧众受传统思想束缚,对寺院的财务存在不会管、不愿管、懒得管的状况,寺院财务管理也一度出现混乱的局面,不但使寺院自养出现了危机,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004年国家财政部出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寺民主管理班子成员在进行认真学习后,认为新会计制度的实施符合寺院财务管理实际,是加强寺院管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的有力保障。于是寺院立即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聘请省财经管理学院教授任课,从管理层入手,抓好了方丈、监院的学习,从提高认识进而会看账目、看懂账目,能发现解决财务问题;此外又选送6名僧人、职工到西安有关专业院校进行脱产培训,培养财务管理骨干,并且分批次选派寺院执事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财务培训活动。

  经过半年多集中培训,寺院僧众职工参训率达到95%,寺院民主管理层及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寺僧众的守法意识也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有效杜绝了个别人的违法侥幸心理,为寺院正规化管理铺好了路。

  寺院的功德箱、票房、客堂、流通处、香蜡摊点等处的业务性收入,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寺院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和《功德箱管理办法》,要求对功德箱每天3人同时开箱清点,与各种业务性收入款项共同交由财务室统一管理,各部门不得私存资金。财务室的现金不得过夜存放,于当天下班前由银行运钞车前来提取。财务监督小组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现金进行盘点,确保账目余额与实际库存现金相符,从制度上杜绝管理漏洞。

  把住财务管理的源头,健康运营便有了保障。运营迈入了良性轨道,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和谐处理。

  炎炎夏日,大慈恩寺里的游客却游兴未减,人们在殿前塔下流连忘返。在大慈恩寺工作多年的非出家人员叶坤宁,是大慈恩寺的办公室主任。据他介绍,游客对大慈恩寺的兴趣与年俱增,每到旺季,他们都会忙得不可开交,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而且游客对大慈恩寺的旅游兴趣点也在不断向深层文化转移和贴近。

  看着叶坤宁忙碌的身影消失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记者走出了大慈恩寺的山门。山门外雁塔广场上也是人头攒动。广场外,林立的店铺,一派唐风唐韵。在大慈恩寺外围建设商业街和食品一条街,形成“唐风”旅游区,既带动了一方旅游发展,又保护了文物,可谓两全其美。

  坐在黑瓦平檐带有大唐风韵的酒吧,抬眼便可以看到大雁塔的塔尖,在这穿越感十足的氛围里,黄昏里消夏的游客该是怎样的惬意啊!

  记者没有加入那种惬意的氛围,独自回到了酒店,打开电脑,查阅关于大慈恩寺的资料,偶然发现一条网友的评论,他是这样写的:

  “要问大慈恩寺好玩儿吗?我怎么说呢,这样形容吧——很干净、很美丽,很安静!一种超脱世俗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辉煌!”

大雁塔下的辉煌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hw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