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16日 星期五

海滨游玩谨防被蜇伤(健康关注)

张献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16日   第 14 版)

  夏季气候炎热,海滨度假成为众多游人的最佳选择。然而近期不断传出在海滨浅海区游玩时被海蜇蜇伤的情况。日前,一8岁男孩在南戴河被海蜇蜇伤,引起急性肺水肿而死亡。据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赵晓东介绍,目前该院已先后收治20多例被海蜇蜇伤的患者,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20岁,他提醒,在海滨游玩时要谨防被海蜇“咬伤”。

  海蜇毒素的毒性强

  赵晓东说,海蜇属于水母一种,属于腔肠动物,通体透明或半透明,伞盖下有无数触须,其上有密集的刺丝束囊。新鲜海蜇的刺丝囊内含有毒液,海蜇靠触须上的刺丝囊保护自己,触须碰到人,就会缠绕上去,同时囊中弹出刺丝,刺进人体内并释放毒素。

  有研究表明,海蜇毒素的毒性是海蛇毒素的250倍、河豚毒素的450倍,其效应包括神经毒性、肝脏毒性及心脏毒性等。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至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急性喉头水肿、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

  赵晓东强调,被海蜇蜇伤后,患者会因个体差异、海蜇毒素不同而表现出轻重程度不同的症状。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淤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现象,并伴有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现象。尤其是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可出现急性喉头水肿,若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被蜇伤后早期现场处理

  海蜇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一般会浮到水面上,加上浅水区的水温非常适合海蜇的生长,所以在浅海区游泳或戏水时不小心会触到海蜇而被蜇伤。由于今年气温较高,雨水较多,所以海滨的海蜇也特别活跃。赵晓东提醒大家不要在海蜇较多的海域游泳,尤其不要摸黑在海里游泳、玩水,在水中或在沙滩上发现海蜇,不要用手和肢体接触、捞取或戏耍,因为海蜇不论死活甚至裂成碎片冲上沙滩,其触须都可能蜇人。

  赵晓东说,被海蜇蜇伤后早期现场处理十分重要。一旦被海蜇蜇伤,千万不要用淡水或酒精清洗擦拭,以免刺激丝囊进一步释放毒素而加重伤情。应迅速用干毛巾、衣服等顺一个方向擦拭粘附在皮肤上的毒液及触须,注意不要来回擦;在局部涂搽碱性溶液,以中和海蜇毒素,最好用1%氨水冷敷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液或明矾水等冷敷(过敏性体质的人去海滨游玩前可在药店购买10%碳酸氢钠和抗过敏药物备用)。有条件的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或静脉缓慢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若有全身症状或出现呼吸困难及咳血性泡沫痰,说明病情危急,应让伤员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两足下垂,清除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的给予吸氧并尽快送医院抢救。

心脏康复防心血管疾病再发(健康新概念)
海滨游玩谨防被蜇伤(健康关注)
空调水中的嗜肺军团菌(保健园)
母乳库为早产儿送福音(健康互联网)
臭虫现京城应及时消杀(特别报道)
智水仁山 日日当前逞道体
礼门义路 人人于此见天心(健康箴言)
爱劳动 爱走路 爱逛街(寿星秘诀)
责编:喻京英 邮箱:fishjingyi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