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7日 星期三

文明融合隆起精神高地 观念更新生成思想富矿

深圳学派:改革创新孕育深圳表达

杨世国 程全兵 林坤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7日   第 07 版)

  “深圳学派”学术研讨会

  市民文化大讲堂
  陈禹山 齐洁爽摄

  4·23世界读书日

  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的繁盛。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代表的学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基座,它探索和揭示着社会发展规律,塑造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引导着时代价值取向。对城市而言,学术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着城市文化积淀的厚度、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深圳率先提出了建设“深圳学派”的构想,从创新学派内涵、规划学派发展、活跃学派生态等多领域积极推动概念上的学术宣言转变为现实中文化实践。

  1

  谁掌握改革创新文化结算权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一次文化学者的精神碰撞。

  1996年6月,余秋雨先生应邀到深圳讲学,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王京生等文化官员与之就深圳城市文化的发展作了一番长谈,话题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学派问题上。随后,余秋雨在受聘出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仪式上,作了题为《深圳应有的文化态度》的演讲。他认为,深圳具备最容易产生学派的条件;深圳文化能创出新兴学派充满活力的成长机制;深圳文化发展的区位优势,使它有可能成为贯通我国内陆与海外的中华文化的“桥头堡”。因此,余秋雨认为深圳有条件建成深圳学派。

  “深圳学派”一词以及余秋雨对于深圳文化的看法一经公开发表后,立即引起国内文化界的关注与论战。其中,争议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余秋雨对深圳文化的见解上,即“深圳是中国文化的桥头堡”、“深圳有条件建立深圳学派”、“深圳最有资格掌握20世纪中国文化的结算权”。

  这些争论使得深圳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学术争鸣中越来越明晰。

  1997年8月7日,王京生发表了《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一文,首次公开提出建设“深圳学派”的基本设想。他认为:“学派的吁求,体现出深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自我认识、自我激励的学术自觉。深圳学派可否形成,它的文化态度、研究方法是怎样的特征,现在谈论还为时尚早,它的目标将存于一个更高远的未来。然而,当我们回到深圳当下的情境中来,从文化运作的态势和潜能中,就会发现一系列被称为‘萌芽’的东西,而就是它们,是未来学派形成的弥足珍贵的资源。”王京生这篇文章阐明了深圳对城市学术文化的见解与主张、态度与立场。  

  2

  开放流动包容的文化最有活力

  从传统意义上讲,深圳的“学派”建设可谓是“先天不足”。作为一座刚入而立之年的年轻城市,深圳缺少历史文化积淀,学术资源匮乏。这也是“深圳学派”引发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深圳从来不缺创新的勇气,在质疑声中,他们找到“深圳学派”的强大支点。

  文化的流动让“深圳学派”更具底气。深圳从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人口超千万的经济发达的大都市。四面八方的移民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丰富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因子,各种文化观念在这里交互激荡。现任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说:“凡工商业发达之地,必文化兴盛之邦”,“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开发而言,文化资源绝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我们要在更大空间中去理解资源及资源配置的问题。城市的文化竞争,是文化存量的竞争,但更是文化增量的竞争。”在“文化存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深圳另辟蹊径,在“文化增量”上下工夫。“深圳学派”倡导的就是一种文化的“增量”。这种“增量”的价值定位预示着“深圳学派”必定区别与传统的城市学派,具备新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深圳把“深圳学派”的内涵及价值取向用“国际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来概括。这浓缩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时空定位,反映了深圳学界对自己的经纬坐标的全面审视和深入理解,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全球视野”反映了文化转型、文化流动、文化选择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放、流动、包容特色;“民族立场”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了深圳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时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体现了深圳学术发展的主要优势;“深圳表达”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个性和原创性,体现了深圳使命的文化担当。

  作为“深圳学派”倡导者和践行者,王京生认为,深圳学派立足深圳,要把深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不等于囿于深圳、言必深圳。思想无禁区,学术无边界,深圳学派应以思想解放为特质,蓬勃焕发又严谨执著,放胆争鸣,穷通真理,享受思想之乐、智慧之乐、奉献之乐。

  3

  打造人才洼地占领学术高地

  经济发展,深圳敢闻敢试;文化建设,深圳同样充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16年前,深圳勇敢地宣示“深圳学派”的文化理想,而今,理想的引领,精神的聚合,已在这座城市形成强烈的文化共鸣。16年来,“深圳学派”的内涵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加明晰。王京生在一篇题为《深圳学派的“宗旨”》中详细阐述了深圳对“城市学派”的价值追求。16年来,特别是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深圳对城市文化中的“学术短板”了然于胸,在学术文化建设上不遗余力,一以贯之地践行着自己的“学术宣言”,推动“深圳学派”从概念走进现实。

  “深圳学派”得到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精心呵护。2003年3月,深圳“文化立市”战略工作会议把“加快发展学术文化”作为“文化立市”战略的重要一环。2010年3月,“深圳学派”一词首次出现于政府文件《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中。2012年2月,深圳《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圳学派”建设的宗旨。同年3月,《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成果转化三大工程以及一系列创新举措,建构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的学术群体,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深圳学派。

  在财政扶持上,深圳投入专项资金扶持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出版,先后资助出版了《深圳蓝皮书》、《深圳社会科学库》(五辑)、《深圳大学丛书》、《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文库》、《深圳大学比较文学丛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香港问题研究论丛》等,大力扶持《深圳大学学报》、《特区实践与理论》、《南方论丛》等学术期刊发展。

  在引导推广上,深圳通过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常年资助举办每年一届的学术年会、市民文化大讲堂、读书月、百课下基层、社科普及周等学术文化推广普及活动。深圳图书馆专门建设“深圳学派”专题文献区,收集和整理深圳学人学术著作,通过展示、研讨等形式向社会读者推广深圳的学术文化。

  在人才战略上,深圳大力引入高端学术团队,2010年开始实施“孔雀计划”,计划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创业创新,纳入“孔雀计划”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享受80万至150万元的奖励补贴。深圳每年安排几千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博士后的各项资助。如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给予50万元资助,对正常开展工作的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资助。

  4

  多领域学术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16年来,深圳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城市,作为勇于改革创新的先锋城市,作为崇尚平等包容精神的现代移民城市,作为科技产业强大的自主创新城市,始终秉承卓尔不群、敢闯敢试的突破意识,不断形成求学问道的探索追求,逐步培育出了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树立了一批学术品牌,确立了一批优长学科,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问世,众多学科带头人涌现。深圳大学拥有目前中国唯一由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管理的省级研究机构——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中国当代政治研究5家重点机构之一——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还有全国人大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文化部对外贸易文化研究基地——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研究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特区研究、创新文化、对外开放理论、港澳台经济等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16年来的精心培养,深圳市民的学术文化自觉意识逐渐增强,城市学术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各种学术活动争芳斗艳。“深圳学术沙龙”、“深圳人文沙龙”、“深圳女性文化沙龙”、“公益文化沙龙”、“四方沙龙”等,大家云集,高朋满座。深圳读书会、后院读书会、“三叶草故事家族”、“四叶草书友会”、龙岗品书会、书吧读书会等,谈经论典,思想活跃。一大批公益阅读推广组织、专业阅读推广人、民间读书会和沙龙、志愿者团体、书评人活跃在市民中间,普及着学术的魅力。

  5

  探索实践理性升华托起“深圳学派”

  在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的时候,一位深圳网友在网上写下了他印象最深、对他影响最大的深圳观念和口号,这段文字迅速地唤起了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促成了后来轰轰烈烈的“深圳观念”评选活动。通过全民的评选与专家的评审,选出了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深圳观念”,并结集出版了《深圳十大观念》,引发了全国性的“观念阅读潮”。《深圳十大观念》被学术界喻为深圳30年发展历程高度概括性的总结,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是“深圳学派”建设的里程碑作品。

  现在的深圳,创新人才云集,学术英才辈出。在近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的2013年度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深圳有6位专家榜上有名,一旦有人正式当选,这将改写深圳无本土院士的历史。其中来自深圳华大基因的王俊,今年37岁,是此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有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共74家、创新实践基地66家,在站博士后358人,未来5年将达到1000人。深圳博士后累计承担科研项目815项,其中国家863、973计划重大项目5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31项;获得专利252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161篇。一些博士后将学术研究与市场开发相结合,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力。

  在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深圳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索,这种思想的升华正是“深圳学派”之根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深圳学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随着《改革创新丛书》、《深圳学派丛书》的即将付梓,深圳的学术文化也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深圳学派:改革创新孕育深圳表达
文化短波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