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6日 星期二

《海底》:表现移民的心灵蜕变

何向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6日   第 07 版)

  读了加拿大华人作家李彦的长篇小说《海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如果你只是想从这部书中找到上世纪出国潮中的中国人如何在奔赴另一个国度后艰辛创业以求安身立命的故事;如果你只是想从这部书中得到东西方文化或者文明与传统的交汇冲突融合而创造出的某种新的文明在个体身上如何打上印迹;如果你只是抱有某种好奇,想看一看这些从此岸到彼岸的人如何进行身心两重泅渡而完成自我人生的所谓“脱胎换骨”;如果,你还是一个女性,你更想看看你的姐妹如何在异国以双重的“他者”身份,几乎是将过往归零,从头做起、重新创生,那么,你会从这部书中得到你想看到的一切。但同时,你也会大大地低估这部书的更深的含义。

  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它想告诉我们的仅只是一些人的失败失意、一些人的成就成功吗?不,如果这样去解读它,真的是只看到海水浮上来的泡沫,而错过埋在深不可测的海底里的珊瑚。

  小说写了那么多的海水中和海岸上的“生物”,如江鸥、红藻、银嫚、翠螺、青蛤、蓝鲸等等,主要人物不下15个,他们在异域奋斗挣扎,从最底层的海水里完成着某种生存的“进化”,单是这一故事,就足以让人惊心动魄,因为这里面存放着人所面临的一切苦难悲欢,活跃着人的人格的二次方程的解构结构,人生的考验,人性的蜕变,虽是在最生计的层面展开,却在最心理的层面完成,这其中的变化变迁与变异,岂是十几个人物能够说明。小说迎难而上,它勇敢地将这些人物撒向海底,看他们在求生存的空间中如何学会游泳,学会泅渡,学会求生。

  李彦小说对于“存在的生命”的书写,可谓用墨深厚,她不做生硬的道德判断,而力图白描地书写他们的喜怒哀乐,世态的炎凉、人性的优劣、文化的冲突、宗教的浸润,都得以素描式地呈现出来。

  《海底》这本书里4次提到白求恩,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如果《海底》只写到将近20个华人的故事,只是在生存层面,书中又写到了珊瑚,她是真正在海底的,她有着非常漫长的过去,有着不愉快的经历,到了现在她有对爱情的向往,这时候她又在女儿身边,我觉得写母女之间在生活、情感上的交互关系写得非常好。书中要写的是信仰的存在,人的无私的、纯粹的奉献思想的存在。书中写到生态层面,情感层面,包括母女的心理情感,一直到最后写到信仰,主人公心目中理想的男性是白求恩那样的,既是爱情的存在也是信仰的存在,书中写了这样一种信仰的、向上的存在,这样一种信仰在主人公江鸥的生活中、在心理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海底》其实写了一个女性经历了种种心理的生计的磨难之后,找到一个腾飞的弧线,与其说作者写到一系列中国人经过20年安顿下来,在异域生活创业的工作,不如说写了一个知识女性振动双翅向着理想的信仰空间,向着自我的实现,一种向上的飞升。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看这本书,其实它已经超越了我们以前所说的海外文学的女性自我奋斗的故事,或者是一些群体在异域创业生活的故事。主人公在面对现实和理想冲突时的困惑以及对生活价值观的痛苦反思,经过海水的冲刷洗礼,终于完成了精神和心灵的蜕变。

蒲居小记
签约制搅动文学界(文学新观察)
花旗松的年轮
共舞
《海底》:表现移民的心灵蜕变
《民族文学》朝鲜文版注重文化交流
魂牵梦萦那条河
报告文学《农民》表现农民精神嬗变
责编:杨 鸥 邮箱:hwbwy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