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举办的“第十三届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为国服务团”活动在北京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芬兰、日本等11个国家的29位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携带3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来华考察交流洽谈。他们要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实现创业梦要找好平台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侨联主席李昭玲表示,此前十二届“为国服务团”活动,促成40多位高层次人才携带5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在北京落地,总投资达数十亿元,有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北京重要的骨干企业。
自2001年开始,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联手,发挥海内外侨界的独特作用,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作为侨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李昭玲说:“‘为国服务团’活动就是为吸引海外人才积极参与祖国建设而搭建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它顺应了海外侨界人才报效祖国的需要,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2年来,“为国服务团”活动吸引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600多人次的海外侨界优秀人才参加。他们携带600多个高新技术项目,到北京、山东等省市考察交流、洽谈项目对接。目前,已有数百个项目在北京、浙江、重庆等地落地。
今年首次参加“为国服务团”活动的王平,是斯洛伐克华侨华人商会常务副会长、金城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带来的是斯洛伐克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并已谈妥项目在北京落地。他说:“这次‘为国服务团’活动助我实现了在北京的创业梦。我认为,根据中国的发展环境参与创业,就不难实现我们侨胞的个人梦想。”
祖国给了我发展的空间
“‘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大梦’,也是关联我们侨胞个人命运的‘小梦’。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想,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构建,为我们实现自身价值和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归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朱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他是首届“为国服务团”的成员。在7月29日举办的“第十三届海外侨界高层次人才为国服务团”走进海淀的活动中,他出现在“侨聚人才圆梦北京”专题研讨会现场,并为“为国服务团”成员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梦”。
朱卫国说:“20多年前,我怀揣一份探索医学之谜的梦想走出国门,与众多海外游子一样体会了异国求学的艰辛,感受了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悦,但是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无法替代每个华夏儿女深植基因的家、国之情。”
10多年前,他参加了第一届“为国服务团”,带着兴奋的心情来到北京,感受到国内的大环境在急剧地变化中,人们的创业意识在高涨,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2003年,他带着报效祖国的信念回到北京,一点点地组建实验室和科研团队,努力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寻找平衡点,其中的辛劳成为了一生的财富。他说:“回国10年多了,我强烈感觉到回国的10年是我人生事业最辉煌的10年。我要感谢祖国的发展给了我发挥的空间。”
用人才托起“中国梦”
据参加“为国服务团”活动的北京市侨联副主席、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介绍,截至2012年底,改革开放后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264万多人,归国留学人员达到109万多人。
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程的加快,选择回国服务的留学人员不断增加。自2009年以来,国家“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等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政策的先后出台,国家、社会逐渐建立起重视科研、重视创新、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正是这些发展与进步,为每一位严谨求实、不懈追求的海外归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截至2013年5月底,北京地区聚集了902名国家“千人计划”高层次人才及437名北京“海聚工程”高层次人才。
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正在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陶庆华说:“如北京就以更加主动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吸引海外人才来京创新创业,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用人才托起中国梦。”
他说:“我经常同一些归国的高等院校教师、科学院所的研究人员交流,发现大多数人员都有共同的感受:回国的路走对了,个人的价值很好地实现了。”
因此,他呼吁:“在中国的发展逐步由粗放到精细,中国社会由初步小康迈向发达的过程中,归国人员要积极投入到这个伟大的建设过程中,从中华民族实现腾飞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