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8月02日 星期五

探访台北青田街

本报记者 王 平 吴亚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8月02日   第 09 版)

  老屋庭院幽幽
  王 平摄

  青田街短短的,却分出好多条巷子,样子就像皮划艇两侧伸出一条条木桨。巷子里的老屋是精华所在,其中有些很有名。有本书叫《青田七六》,说的就是青田街七巷六号,台湾大学教授马廷英的故居。“青田七六”如今是旅游达人钟爱的所在,因为可以观赏名人故居风貌,同时品尝地道的日本美食。

  记者此次探访的是青田街8巷12号的青田茶馆。在围墙外时,只看到已褪去半截颜色的木大门,探出墙头的树梢和几行青瓦。进院发现别有洞天,日式庭院绿意葱茏,泥地上青石铺出写意小路,与端庄精致的木屋合成养眼的图画。

  进屋先闻到一股桧木糅合香茅的清香。老屋的外墙是桧木所制,桧木防虫,所以历经七八十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客厅临窗摆一张木头长桌,几个人正坐在合抱粗的木长凳上品茗谈天,琥珀色的茶映着窗外绿意,令人顿忘尘劳。

  屋内陈设简单,但一桌一椅都古朴有韵味,每面墙上挂着画,皆是知名画家原作。“让作品说话”,敦煌画廊的展览企划赖志明说,因为房子本身就是艺术品,所以无需太多修饰,只要重新注入灵魂。两年前,敦煌画廊接手老屋,花了14个月把它整饰成今天的茶室与画廊。

  青田茶馆是台大哲学系教授洪耀勋的故居。日据时代,日本人在这一带建造台湾总督府、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周边也逐渐形成文教聚落,成为今日台北独特的“康青龙”(永康街、青田街和龙泉街)巷弄文化。两蒋时期,青田街的许多日式房屋被分配给大学教授作为宿舍。

  赖志明介绍,青田茶馆是台北市首例由民间出资整修维护古迹的例子。包括“青田七六”、台湾总督府在内,以往这些老建筑都是台北市政府出资修复,再外包给店商,用作餐厅、咖啡馆等,让古迹不是“仅供参观”,而达成“活化”目的。青田茶馆则是民间机构通过竞标取得资格后,自行出资改造,并负责后续维护与运营。

  这所老屋维修之前,已经荒废8年,杉木结构的屋顶与地板都被白蚁蛀坏,残垣败瓦一片寂寥。秉着“修旧如旧”原则,老房子维修后外观维持不变,屋顶重新铺上杉木,铺上同款式的瓦,屋内则用钢筋水泥的内墙和梁柱做支撑。现在屋外七八层楼高的椰子树和芒果树,都有七八十年树龄;草皮、桂花、竹子等绿植则属于新丁。

  为了让房子保持原貌,维修者费了不少心力。比如窗户早已损坏,现今要去订做同样的桧木窗户,既为政策所禁止(台湾桧木已禁止砍伐),又很难做出古旧的感觉,所以只有去寻访采购古董桧木窗。赖志明指着窗户上的玻璃,提醒记者每一片玻璃的花纹都不一样,“因为每一片都是几十年前造的旧玻璃”。整修房屋,敦煌画廊花了2000万新台币。

  旧得发白的圆木被钉成一排,竖起来变成青田茶馆的一面院墙,上面再挂几盆颜色鲜亮的花,也是一道风景。这些圆木都是老房子中拆出来的废木料,谁料到还能变废为宝。台北很多地方都很旧,却让人备感舒适安心。这种“旧”里有珍贵的记忆,又带着生活的热度,是经过活化而有了生命的“旧”。台湾人很早就意识到了“旧”的价值,以巧妙的创意焕发它的活力,城市因此变得更好。

文化“云”起来
刘若英:人生有裂痕才有味道
香港书店多元“图强”
探访台北青田街
港府告报纸
责编:陈晓星 邮箱:cxx@pd.peopl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