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6日 星期五

四大“新火炉”出炉 一轮“毒日头”当头

盛夏 如何寻找清凉?(健康关注)

鲁 韡 鲍贞烨 刘金凤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26日   第 14 版)

  近日,中国气象频道官方微博“@中国气象”发布了内地“四大火炉”新排名,福州为中国内地省会级城市的高温王者,成为内地第一火炉,重庆和杭州位列二、三名,第四名则是出人意料的海口。

  其实,“四大火炉”的说法一向有之,但多是民间说法,反映老百姓的直观感受。此次国家气象部门在分析近30年气象数据的基础上给出榜单,有较高的科学性。而这份“火炉”城市的官方排行,又引起了人们对于高温天气更多的关注。

  热浪滚滚之下,有哪些潜藏在温度背后的隐疾需要注意?又有什么方法能助我们清凉地度过夏天呢?

  高温天气是什么

  中国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如果出现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则被称作“高温热浪”。一般来说,高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温高而湿度小的干热性高温;另一种是气温高、湿度大的闷热性高温,称为“桑拿天”。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以外,几乎绝大多数地方都出现过高温天气,包括最北端的漠河。其中,江南、华南、西南及新疆都是高温的频发地。我国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5-10月,以七八月份最盛。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多地的高温天气,无论是在持续时间还是在所达温度上,都在不断刷新之前的纪录。

  每年的盛夏季节,暑热难耐之际,网友们纷纷调侃高温,好不热闹:“竹席好似电热毯,电风扇有如电吹风”、“马路上的陌生人,走着走着,就‘熟’了”、“后羿,湖南人民喊你再来射日”……更有甚者,在网上晒出“马路边石头上煮熟的鸡蛋”、“在阳台上被晒焦的被子”、“走在路上吃着吃着融化的棒棒糖”等各色照片,对当地的高温天作了更为形象而生动的注脚。

  实际上,比起高温带来的炎热感受,更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高温会引起多种“气象病”。连日来,各大医院中暑、感冒和肠道疾病的患者人数猛增,其中以老人、儿童居多。

  身心“中暑”危害大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慕建利表示,气温是影响人体舒适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持续高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高温天气容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天气一热就什么都不想吃,还总是一不小心就拉肚子”,网友大奔头在微博上抱怨说。“这主要是因为高温对唾液分泌有抑制作用,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造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李国玉说,“而且人们从室外高温环境回到家中,习惯马上打开空调或用电扇直吹,吃些冰镇食品,这一冷一热,就容易腹泻,有时还会引起热感冒。”

  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地中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群英对此解释道:“高温会限制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导致人体散热困难,多余热量积蓄在体内而引发中暑,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

  再者,夏季还是脑血管病、心脏病等老年疾病的多发期,因此要格外注意老年人防暑。高温时期,皮肤血管扩张及血管紧张度增加,大量出汗使血液粘稠度增加,造成心脏活动增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血管负担增加,易发生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等症状,使老年人的死亡率明显增高。

  此外,高温还会让很多人“心理中暑”。有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异常、注意力下降,动作的准确性和协调性及反应速度也会降低,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有统计表明连犯罪率也有增加趋势。

  炎炎夏日怎么过

  面对高温带来的诸多危害,有关专家提醒,防暑消暑,应当从饮食、起居和心理等方面做起。

  首先,饮食方面,应当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李群英建议,夏季应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多吃鱼、肉、蛋、奶、豆类和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同时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不要渴了再喝水,早晨起床时可以先喝一杯清水或淡盐水,这样可以补充一夜所消耗的水分,降低血液浓度,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体液的正常水平。但饮水不宜过多,用餐前和用餐时也不宜喝水,以防冲淡消化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其次,起居出行应当注意防暑防晒。夏季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烈,因此切忌在太阳下长时间裸晒皮肤,也不要到人聚集的地方,出门要做好防晒工作如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等。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以防寒气侵入肌肤而患病。此外,室内要经常通风,不要因“贪凉”而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可以穿透气性好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一些常用药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肠道消炎药等可做备用。

  夏天日照时间长,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相应的调整,以早睡早起为佳。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人体耐热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另外,要防止“情绪中暑”。近日高温天气连续出现,情绪“中暑”的人越来越多,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院长、心理问题专家张聪沛指出,摆脱情绪“中暑”,心理调节非常重要。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在心烦意乱时听一段轻松的音乐、有意识地安排调整身心状态的活动,如游泳、郊游、参加心理沙龙等,可以帮助人们忘却夏日的酷暑。

  高级心理咨询师沈燕玲则主张:“心静自然凉”。一个心态平和、心理健康的人,同样在高温环境下,基础代谢和生理功能相对比较正常。中医养生常讲“心脉开,百脉皆开”,说的就是心态的平和与豁达可以保证身体的健康,情绪的稳定。 

盛夏 如何寻找清凉?(健康关注)
胸背疼别忘查脊柱(医说新语)
经常咀嚼槟榔
易导致口腔癌(健康新概念)
糖尿病足患者致残率高(健康互联网)
开网上绿色通道 为先心病儿服务(名医谱)
军医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
责编:喻京英 邮箱:fishjingyi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