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25日 星期四

爱国爱教树典范

——走进西藏扎什伦布寺

本报记者 叶晓楠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25日   第 05 版)

  次仁多吉在介绍寺里文物维护情况

  僧人医生在给旺堆看病

  制图:潘旭涛

  开车从西藏拉萨市西行,伴随建设中的拉(萨)日(喀则)铁路,四五个小时后,即可到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日喀则市区面积并不算大,在城西的尼色日山下,依山而建的扎什伦布寺,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藏传佛教的圣地,是藏族人民的骄傲,也是爱国爱教的典范。

  午后的阳光下,扎什伦布寺的佛殿和经堂逶迤于山麓之间,重楼叠阁,碧瓦金顶,庄严凝重,它们与前方排列有序的低层平顶僧舍红白相对,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座具有浓郁藏族特色又融有汉族风格的布局严谨的古建筑群。

  我是6月26日来到扎什伦布寺的,当地人遗憾地告诉我,你要是早一两天来就好了!因为就在前一天,扎什伦布寺刚刚结束了有500多年历史的盛大的展佛节,3天的时间里,寺里依次将过去佛(无量光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强巴佛)这三大佛的丝织像展挂在位于寺东北部的展佛台上,供僧俗信众观瞻以及顶礼膜拜。据说,当时,前来观瞻展佛并膜拜的信众,达到了10多万人,瞻仰展佛后,围绕着扎什伦布寺转经的信众,挤满了寺里寺外。

  护国利民 历史悠久

  扎什伦布寺的意思是“吉祥须弥山寺”,全名为“扎什伦布拜吉德钦却勒纳巴杰瓦林”,意为“吉祥宏图资丰福聚殊胜诸方州”。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寺院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多万平方米,由金碧辉煌、桑烟缭绕的佛殿、经堂、灵塔和错落迭起的僧舍院落构成。

  下午3时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西藏自治区副主席、日喀则地区政协副主席、扎什伦布寺管理委员会第一主任萨龙·平拉,接受了我的专访。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扎什伦布寺爱国爱教的历史传承,是70岁的萨龙·平拉讲述的重点话题。

  公元1447年至1474年期间,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师宗喀巴大师的亲传弟子根敦珠巴创建了扎什伦布寺并首任法台,后被追认为一世达赖喇嘛。

  1601年,四世班禅洛桑曲结坚赞(1567—1662)主持扎什伦布寺。四世班禅是西藏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他同五世达赖喇嘛一起平息了西藏内乱,并派遣代表与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联系。

  “班禅这个称号,始于公元1645年。这一年,固始汗赠给格鲁派扎什伦布寺寺主洛桑曲结坚赞以‘班禅博克多’的尊称,这是班禅名号的正式开端,其前三世班禅是追认的。”萨龙·平拉说。

  四世班禅圆寂后,五世班禅坐床主寺。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班禅是梵、藏文的音译简称,意为“大学者”,额尔德尼是蒙语,意为“宝”),并赐金册、金印。从此,历代班禅正式启用“班禅额尔德尼”名号,扎什伦布寺便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之地。

  萨龙·平拉介绍说,扎什伦布寺在历史上就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四世班禅在明朝末年、清朝初期,派遣弟子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表明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的历世班禅大师都遵从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特别是十世班禅大师坐床以后,新中国成立之时就发电报给毛泽东主席,拥护中央政府,希望早日和平解放西藏,体现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精神。

  萨龙·平拉说,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大师也教诲我们遵循他的前世班禅大师的意愿,做到护国利民,维护寺庙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在十世班禅和十一世班禅大师教诲下,扎什伦布寺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僧人都一直遵循这个教诲,不论是在1989年还是在2008年“3·14”西藏暴乱事件中,还是在任何历史节点上,扎什伦布寺的僧人都不参与、不支持,并坚决反对,始终把爱国爱教、护国利民、反对分裂放在第一位。

  文物保护 长盛不衰

  夏日里,日喀则的太阳升起的时间比内地要晚一些,上午9时许,萨龙·平拉的助手达瓦次仁领我在寺里参观。

  在扎什伦布寺,从西往东依次坐落着5重大殿,包括强巴佛殿、十世班禅灵塔殿、四世班禅灵塔殿、五世至九世班禅合葬灵塔殿和措钦大殿,还有80多间小佛殿。这些殿堂内供奉有从内地、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蒙古等许多地方请来的佛教上师、本尊、佛陀、菩萨等加持的尊贵塑像上万尊,其中,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于1914年主持修建的强巴佛殿中,供奉一尊鎏金的强巴佛坐像,佛像高26.2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室内铜塑鎏金佛像。据说,为佛身制作一套袈裟,就需要3000多米的缎子,可见佛像之巨大。寺里还藏有大量的唐卡、壁画、经书、法器、瓷器、绸缎等,还有历代班禅大师受中央政府册封的金印金册、玉印玉册等珍贵文物,这些珍品都是汉藏民族团结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在措钦大殿外,我们碰到了寺文管组组长次仁多吉,他在寺里生活了60多年,是个文物修复专家。每天,除了做早中晚的功课外,他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寺里巡视各殿的文物保护情况,并对寺维修队的工作进行指导。每当发现需要修补的壁画或是佛像时,次仁多吉就会根据藏文经典绘出样图,并指导徒弟们进行修复。“这个殿中白度母像的手就是修补过的,新的地方颜色稍亮一些。”在参观过程中,次仁多吉小声地指出这里或那里做出的修补,其精细程度,令人难以分辨。

  虽然已经70多岁了,次仁多吉依然步履稳健得令人羡慕。目前,扎什伦布寺有两个殿正在新建和维修中,顺着又高又陡的简易脚手架,次仁多吉非常灵便地爬上了二楼,向我介绍工人们正在绘制的佛像壁画的内容,“这里预计要绘1000个小型佛像,另有一些大的佛像,这些壁画的总体设计,都是由我组织设计的。”次仁多吉说。

  走过殿门口,达瓦次仁提醒我,注意看看门把手上的精美工艺。“这种藏传佛教的工艺现在已接近于失传了,只有扎什伦布寺的维修队还能做出这么好的东西。”他说。

  事实上,目前,扎什伦布寺拥有众多国家和自治区级的老中青藏传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僧人在潜心修佛的同时,在壁画唐卡绘制、藏香刺绣工艺、藏式古建等方面同样拥有高超的技艺。

  萨龙·平拉说,1961年3月4日扎什伦布寺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寺的文物保护方面总体来讲非常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扎什伦布寺的文物保护被列入了“十一五”规划当中,国家投入保护资金达到1.3亿多元;另外,扎什伦布寺自身也不断筹备资金进行维护,每年门票收入的35%都投到了文物保护方面,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佛殿、壁画、唐卡、佛塔、佛像等文物进行维修保护,还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保护,所有的殿都安装了摄像头进行监控。

  “这些文物不仅是扎什伦布寺的,更是国家的,十世班禅大师说过,寺庙不论大小都要像寺庙的样子,僧人要像僧人的样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谓佛教。这样藏传佛教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昌盛佛祖的教义。”萨龙·平拉说。

  红衣僧人 白衣天使

  从扎什伦布寺的大门进去右拐,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每天上午却人流如织,这里就是扎什伦布寺独具特色的佛门医院。

  穿过小小的月洞门,记者看到,这家医院还不小,足足有2000多平方米,本身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式建筑。

  虽然医院只有每天上午开放,但记者到达时已过12时,每个诊室里,依然排着长长的患者队伍。“虽然规定是中午1时停诊,但病人太多了,加班是经常的事,总要让患者满意才行。”医院院长扎西桑珠说。

  医院虽然以藏医传统方法为主,但同样引进了先进的西医检查手段,用藏药也用西药为患者治病。两层的小楼里,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B超、彩超室,还有CT机、X光机等设备,牙科的检测手段也很先进。目前,医院共有16名僧人员工,其中6名是具有藏医医师资格证的僧人医生。

  医师扎西顿珠说,卫生院以传统藏医见长。由于医术不错,服务周到,口碑较好。

  除了医术高明之外,看病便宜也是一大特色。在交费窗口,记者见到了56岁的患者旺堆,他从定日坐了一天的车赶来看病,感觉看得还是挺好的,交完费一看,开了15天的药才花了15元钱,旺堆高兴地笑了。

  扎西桑珠说,佛门医院以治病救人为宗旨,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虽然医院的药材都是精挑细选,且所有藏药都是纯手工制作,但收费都非常低廉,患者一般花上几十元甚至十几元钱就可以看一次病。另外,对于一些特别贫困或者老年病人,医院还酌情减免医药费。

  的确如此,在医院的一本登记册上,记者看到,近期免费看病拿药的病人名单一览无遗,上面详细登记了病人的情况,还有患者自己按下的红指印。

  “扎什伦布寺医院是在十世班禅的倡导下于1954年成立的,当时的服务对象多为僧人。现在,前来就诊的除了寺内僧人,还有大量当地农牧民群众,医院的年平均就诊人数达4.5万多人。这里的每位医生,都会按照大师的教导,把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而这,本身也是藏传佛教和扎什伦布寺慈悲向善、护国利民优良传统的一个生动体现。”扎西桑珠说。

  保障齐全 后顾无忧

  记者看到,扎什伦布寺的规模很大,有880名左右的僧人。

  达瓦次仁告诉我,要想成为一名扎什伦布寺的正式僧人,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手续和考试:首先,要有家人和自己都签字同意的申请书,还要有寺内一名僧人的推荐信和同意书,然后才能进入寺里学习经文和佛学知识,在一年的时间里要能熟练背诵130多页的藏文经书,并通过严格考试,才能成为一名正式僧人,并根据学习的情况和各人的资质,被分配到不同的殿。成为僧人后,还要不断学习诵经和佛学知识,每年都要进行包括藏、汉文、数学常识、经书背诵、辩经等多项考试,学习优异者被称为“古秀拉”(具有一定学识与德行的僧人)。

  今年25岁的次仁桑珠是一位年轻的僧人,他来到寺里已经16年了,他说,寺院生活虽然清贫寂寞,但也并不十分艰苦。

  次仁桑珠从9岁起就申请到扎什伦布寺当僧人,直到3年后才通过了考试,正式入寺成为一名僧人,当了10年的庙祝后,现在他从事的是寺里的会计工作。在扎什伦布寺,次仁桑珠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的生活补助,寺里还帮他投了医保和养老保险。

  “我们每天要做3次功课,5时多就得起床,还要忙着会计工作,直到晚上7时多诵经结束后才会有一点闲暇,可以看看电视,或给家人打打电话,生活还是很忙的。”

  次仁桑珠告诉我,他有个比他小一岁的弟弟,在北京上中国人民大学。“弟弟在北京上大学,哥哥在寺庙当了10多年的僧人,你们俩为什么会有差别这么大的选择?”记者问。

  “我受爷爷的影响,从小就想当僧人,而且家里还有弟弟,我也可以在假期回家看看父母,自己又有医保和养老保险,基本上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进入佛门是我从小的心愿,家里也挺支持的。”次仁桑珠说。

  记者了解到,在扎什伦布寺,医疗保险僧人是百分之百的参加。此外,60岁以上的僧人一年能够领到1400元左右的养老金,占寺院僧人的15%左右。寺院里年龄最大的一位僧人今年90岁了,国家发了一个“寿星”证,一年还给500元钱。

爱国爱教树典范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