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不久前透露,今年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其中服务业投资增长较快,吸纳就业人数较多,发挥了就业吸纳器和“稳定器”作用。未来应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调整来缓解就业压力。
【 第三产业吸纳能力增强 】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专家认为,经济增速小幅回落,但总体平稳,并未影响就业市场的相对稳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72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31万人;农民工外出就业达1.7亿人,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人;大中城市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
“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增强。”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对本报记者说,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对改善民生的作用非常明显。今年的情况显示,现代服务业发展得最快的是物流、快递行业,未来理财、金融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马建堂近日表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快于第二产业,是今年上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特点。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8.3%,高于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相应地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份额比去年上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是近年很少见的速度,半年间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到了45.3%。
【 经济平稳起到关键作用 】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增速有所放缓,但就业市场仍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什么?
苏海南认为,一是当前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经济增速并未出现大幅度下滑,这给就业市场的相对稳定提供了基础。在传统经济学里,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约能带动120万人的就业。我国经济增速长期保持在7%以上,对保就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效力正在显现。虽然投资有所减少,第二产业产出有所降低,但是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比预想得要好。第三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不是很大,但其就业弹性系数远高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和数量均比第二产业大得多。
“此外,我国就业政策比较健全,采取措施较为得力。”苏海南表示,过去10年间,我国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在应对经济下行、维持就业稳定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做法。
苏海南同时提醒,就业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民生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就业从业人员数量最大的国家,未来仍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不能掉以轻心。
【 下半年就业以稳为主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介绍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根据测算,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另外,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增加到699万人。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和就业人数增加,明年的就业压力确实会更大。”苏海南强调,“不过,只要保持经济增速不低于7%,坚持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和职业岗位结构,统筹兼顾,形成合力,预计下半年就业形势不会出现很大落差,将维持相对稳定态势。”
苏海南建议,除了进一步完善就业政策,把现有就业政策抓好落实外,应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同步推动第二产业升级换代,实现经济更有效地发展。同时,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让人力资源结构跟产业结构的调整匹配起来,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供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