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中国的一贯主张,中国拥有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在内的约300万平方千米的可管辖海域和部分外大陆架权益。
而与世界其他海洋大国相比,这一数字非常之小。美国和澳大利亚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都号称近1000万平方千米,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都宣称拥有400万平方千米以上海域。再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主权范围内的海洋空间就更谈不上幅员辽阔了。
作为一个海洋地理空间相对不利的国家,作为一个有着繁重发展任务和世界使命的大国,要成为一个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必须要有全球视野,以世界海洋空间为平台,在争取自有海洋空间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公共海洋空间和与其他沿海国的合作空间,加强在主权权益范围外海洋空间的谋篇布局。
国际公共海洋空间包括公海与“区域”。其中,公海是指各国专属经济区、领海、内水以及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区域”是指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以外的海底部分,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其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与媒体舆论、战略设计、政策规划等集中于中国近海尤其是争议海域不同,中国的海洋实践的范围和内涵显得更为博大。事实上,中国的海洋活动已遍布世界各大海、各大洋。中国远洋渔业远赴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公海等。中国积极参与海底管理局的工作,在开发海底“区域”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深海钻井平台和“蛟龙”深潜器等装备的陆续列装也使得中国的远洋经济活动如虎添翼。中国海军近年来也频频走向远洋,积极参与各类国际联合演习及海上护航行动。
中国的海洋战略只有不局限在所管辖的海洋空间内,才能看到经济全球化和以《公约》为基础的海洋秩序给予的其他各类机会,才能看到世界海洋政治渐以科技、经济、外交等代替坚船利炮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趋势,看到中国丰富海洋实践所表达的意义,才有助于海洋强国梦想的实现。
而世界其他国家如仍戴有色眼镜或以旧的殖民观念来看待中国的海洋行为,则显得太不与时俱进,既无助于把握中国海上复兴所提供的机会,更无助于同中国保持良好的互动。
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而言,均不应该把目光聚焦在中国300万平方千米的“自留地”之上;也不应只专注于中国的海上力量建设,而应综合衡量中国海洋观念及意识,海洋科技及经济活动,海洋外交能力等的提升情况。只有“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才能更确定地走向海洋强国,世界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这个后起的海上新秀。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