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研究部署促进信息消费,提出实现“十二五”后3年信息消费规模年均增长20%以上。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预测,这意味着到2015年,我国最终信息消费规模有望超过3.2万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
中国巨大的网络潜力,正在演化为强大的消费力和经济推动力。
即时通信 日发10多亿条
“信息消费包括硬件/软件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我国市场的绝对规模都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了。”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
来自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信息消费规模已达1.3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电子商务累计交易额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46%。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移动互联网以及相关的应用服务等新型信息消费高速发展。与此相伴随的,是流量消费的大幅增长。到今年5月底,全国微信等即时通信用户达4.86亿户,日发量10多亿条,拉动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60.9%,流量收入增长56.8%。家庭宽带接入、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微媒体、手机支付、手机视频等业务已成为信息服务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增长很迅速,潜力仍巨大。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人均信息和通讯技术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强力拉动 显现倍数效应
“信息消费已成为扩大内需的新引擎,而且潜力巨大。”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当前,信息消费成爆炸式增长态势,其对内需的强力拉动作用已经显现。”
在梅新育看来,“信息产业本身是国民经济的倍增器,信息化程度提升可以大大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便利人民生活。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有了强大的基础,能够形成国内消费扩张——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而从时机看,促进信息消费,不仅能够有效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更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表示,信息消费,在全球都属新的形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研究和促进发展的阶段。“在信息消费这一新形态的发展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打破壁垒 激发市场活力
目前,我国信息消费还面临着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信息消费市场不规范、配套政策不健全、体制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亟待解决。
“下一步国家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消除阻碍信息消费的各种行业性、地方性、经营性壁垒。”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已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的基础上,年底前我国将再次取消或下放电信资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认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资质认证和监理工程师资格认定等一批行政审批、管理事项。
梅新育建议,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应抓住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激励信息服务内容供应商的发展与竞争、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等突破口,以系统化之力,促进信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