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7月13日 星期六

红色赣南风景独好(美丽中国·江西篇)

蒋元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7月13日   第 07 版)

  毛泽东题词

  高唱兴国民歌

  瑞金叶坪

  粤赣省委旧址

  潋江书院

  龟峰风光

  一个村子  一棵古树

  公元1929年初,湖南、江西两省军阀集结6个旅3万人“会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红军决定彭德怀带领红五军等坚守井冈山,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3000多人打出去,向江西白区运动,“围魏救赵”。朱毛队伍离开根据地,敌人3个旅一路紧追不舍,沿途老百姓不了解红军纷纷躲避,向导难找,情况不明,红军险象环生,几乎陷入绝境。直到瑞金大柏地一仗,才扭转了局面。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我看到一张红色箭头示意图:当年毛泽东、朱德率军行进路线:西边是罗霄山脉,南边是南岭山脉,东边是武夷山脉,走了一“U”形。不经意间却画出了日后赣南苏区的雏形,也就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真奇妙!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叶坪,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了,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自古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从井冈山下来算起,不到3年,一个湖南教书先生,偏偏领着“泥腿子”创造了奇迹,而且是开天辟地的奇迹!其中的奥秘,值得探寻。

  瑞金。绿树掩隐的叶坪。抬头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两排红字,这原本是一座谢氏宗祠,现在成了红色经典。谢氏祠堂外表古朴沧桑,进去里边正面是主席台,那原本是供奉谢氏祖宗牌位的地方;台上墙正中挂着一面红旗,旗帜两边分别挂着马克思、列宁像;下面就是当年的会场。来自全国各苏区和各方代表610人济济一堂,听毛泽东、朱德等作报告。会后,祠堂两边隔出15个小房间,作为中央政府9部1局加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处,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教育部等就在这里摆开了架势,忙碌开了。有参观者嘴快,说应当让中央、国家机关部委都来这里取取经,精减机构,提高效率,在这里,肯定不会发生一个报告要盖上百个公章的事……他的话引来一阵笑声。

  出了“中央政府”,穿过树林,来到当年“开国大典”的地方。开国是一件大事,不能马虎。为了开国大典,新建了广场,搭起了检阅台。检阅台对面的红军烈士纪念塔,左右两边的博生馆、公略亭都是后来建的。在今天看来,这些建筑不但土,还相当小,广场也就乡村学校操场那么大,形似炮弹的红军烈士纪念塔也就十来米高,可在当时就是大工程了。“开国大典”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红军战士扛着“汉阳造”,呼着口号,威武雄壮地从检阅台前走过……

  叶坪村,到处是古樟树,几百年上千年,阅尽人间沧桑。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借住的民房就紧靠着一棵老樟树,有1100年了,生于北宋年间,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风雨雨,曾被雷劈断过,又长出新枝,已腰围十几米,枝繁叶茂,覆盖了半座房子;还怀抱一枚炸弹80多年,这枚从敌机上投下来的长瓜一样的黑家伙,直直地落在大树杈上,与屋檐平齐,楞是没有掉下去。难道这千年老树成精了,变神了?知晓屋里主人“天降大任”,就悄无声息地将飞弹托住?参观者无不围着老树仰着脖子看个究竟,嘴里不住地啧啧称奇。

  一座书院  一条大道

  潋江书院,位于兴国县潋江镇楼街,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由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阁等组成,占地面积4903平方米。这里曾是学子“寒窗十年苦读书”的学堂。

  1929年4月,毛泽东率队首次来到兴国,住在潋江书院,在这里开办了“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他重操旧业当教书先生,亲自编印讲稿,亲自授课,讲了3天,主要讲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主张和方针政策以及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培训班一星期,参加学习的是兴国48名骨干分子,随后他们就成了兴国和赣南土地革命的风云人物。其中的肖华、陈奇涵还成了开国上将!

  走进潋江书院,树木繁盛,鸟语花香。书院依旧。毛泽东曾住过的房间,垫过稻草的木板床……那长桌长凳,那油灯,那发黄的油印小册子,还有一排排带着泥土的兴国子弟聚精会神听课的讲堂……

  毛泽东在这里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田地、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于是“分田分地真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潋江书院,不仅成了培养土地革命干部的学校,还成了兴国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第二年4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兴国,还住潋江书院,继续指导分田工作。他还做了“兴国调查”。这个调查具有历史意义。“我在‘兴国调查’中,知道地主占有土地40%,富农占土地达30%,地主富农所共有的公堂土地为10%,总计地主富农占有土地80%,中农、贫农只占有土地20%……因此得出结论只有两个字:革命。因而也益增革命的信心,相信这个革命是能获得80%的人民拥护和赞助的。”一个调查,推开了中国革命胜利之门: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筠门岭  会昌峰

  一大早,汽车向南奔去,奔向筠门岭。

  筠门岭在会昌南边,靠近广东,四面环山,地形险要,是当时中央苏区的南大门。邓小平1932年5月至1933年3月担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也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

  “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在筠门岭镇,是当年一个有钱绅士的房子,砖瓦房,石铺院,保存完好。走进院子,有牌子标明,正房一排是当年县委机关的办公处,右边的厢房是邓小平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为了纪念邓小平,筠门岭镇在旧居前还修了一个小广场,平时群众在这里休闲娱乐。广场边立着一块小平同志的巨幅画像,画像就是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那样。在筠门岭人看来,邓小平当年在此搞边贸,已经是“对外开放”的实践了。

  正当邓小平工作干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他却被划为“毛派”、“罗明路线”的重要成员,受到“左”倾路线的打击迫害,被撤职罢官。一年后,筠门岭就落入敌人之手。

  那时,从莫斯科回来的一群“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把持了党中央领导权,他们空谈马列,下车伊始,指责毛泽东们“山沟里没有马列主义”,只有“游击主义”,夺了毛泽东的红军指挥权。可他们又玩不转,到了第五次反“围剿”,中央苏区越打越小,红军伤亡惨重,四方告急,南大门筠门岭失守……

  危急关头,毛泽东主动要求去南线“视察”。他风尘仆仆来到会昌,经过一番调整布置,很快就使南线形势稳定下来。

  会昌城北有个文武坝村,因出过一个文举和一个武举而得名。村里的祠堂就是当年苏区粤赣省委驻地,毛泽东就住在最边上的屋子里,时间是1934年4月到7月。那时形势很危急,祠堂后的山坡下还挖了防空洞。直到今天我们进去参观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紧张空气。解放后,警卫员吴吉清重返文武坝,指认了毛泽东的旧居和当年的摆设。

  “你们看”,会昌县的人用手指着前面的山峰说,那就是会昌山,也叫岚山。1934年7月23日一早,毛主席和省委省军区的刘晓、何长工等人,从这里出发,走过前面这片地,坐船过河,沿着山脊一直走到高峰。毛主席登上山顶,举目远望,心潮奔涌,诗情浩荡……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对于这首《清平乐·会昌》,会昌的人是这样评价的:这是毛泽东在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诗词,也是他写得最好的诗词之一。“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面对危局,身处逆境,却意志坚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战士指看南粤”,那是在给红军指出行动的方向。两个多月后的长征,就是从南边突围出去的。

  赣南,西有罗霄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东有武夷山脉,环抱千里赣江上游,处处青山流水,好一片风水宝地,难怪共和国的先驱们选择在此开创基业!赣南,还有千年驿道、固若金汤的宋城墙、骚人墨客钟情的郁孤台、八境台。赣南,更是客家聚居地、发祥地。中央红军大部分将士身上都流淌着客家人的血液,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渊源很深。有专家认为,把红色与绿色、古色整合起来,会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产业……

  眼下,赣南“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前景十分广阔。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红色赣南风景独好(美丽中国·江西篇)
索玛花开惹人爱
烟雨登丫山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