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龙海市颜厝镇田址村一直是本地制作陶器的传统基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村里还有4座陶窑,生产的钵罐花盆畅销各地,生意非常红火。但后来在金属、塑料产品的冲击下,村里陶器厂相继倒闭,如今仅剩洪溪山夫妻俩还在坚持制作。
制陶工艺是典型的手工艺活儿,手工艺品比成批的大机器工业产品要金贵一些才对。业者透露,制陶过程中陶坯制作工艺要求很高,并且搭上的人工劳力成本不低。比如做陶器时手要不断沾水,以免泥料粘手,冬天时双手往往被冻得发红;夏天气温高,窑里空间狭窄,人在窑里一会儿就是一身汗水。但即使这样,陶器制作利润仍然很低,赚不到多少钱;更让老艺人伤心的是,几乎无年轻人愿意当学徒传承下去。
工艺活儿辛苦,掌握技术需要时间,见钱没有打工来得多且快,所以对现代年轻人没吸引力也不足为怪。有人甚至担忧,传统手工制陶工艺濒临灭绝,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加以保护。晋江市磁灶镇政府就打算将本地传统手工陶瓷手艺申报为“晋江市级非遗项目”,并将当地主要艺人推荐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但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八闽从史前起就发展出璀璨文明,制陶工艺发达,渔猎文化兴盛,怎么陶器到了今天就突然间没市场少利润了呢?
洪溪山说,现在制陶工艺还在,但款式上比较陈旧,主要做饭锅、煲锅、药壶及民俗用品净炉、焚金盆等,产品属粗陶类,外地陶器厂都不愿做。因为是“粗放型生产”,夫妻俩平均一个月能焙烧3窑,扣除成本后,每窑可赚1000多元,算下来两人每月也就3000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坦言,尽管受到冲击,从接到的订单来看,手工陶艺品的市场还是有的。关键是产品的附加值提不上去,业主们信心不足,不太愿意投入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原先会做的人都转行了,学徒日渐稀少,导致制陶业日渐萎缩。
洪溪山舍不得放弃,妻子与他一起坚守着。什么时候夫妻俩也不做了,那田址村最后的陶窑也就成了历史。与其看着手艺人的最后坚守和业界的没落,不如想想如何在工艺和技术上的创新,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如同浴火涅槃的凤凰,重新焕放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