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敬明执导的青春电影《小时代》,6月27日(星期四)登录全国院线,首周末6月30日就以2.63亿票房告捷。随着票房一路飙升,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也汹涌而来。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争议呈现两极化趋势,甚至有人夸张地形容为“小的尖叫老的退票”。
首映当天,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就发表题为《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小时代”吗》的博文,称“《小时代》之烂远远超过《富春山居图》,它的炫富和堆砌达到一种病态的境界”,引来大批“郭粉”围攻。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老了,跟不上这个小时代了。”
6月28日,著名编剧、学者史航发微博讽刺《小时代》“导演把关把得好,全片没出现一个演技派,大家水准一般齐。”并调侃影片中某些年轻女演员念台词时手都放不下来是“贴春联的演法”,瞬间引来《小时代》粉丝哄骂,而史航和周黎明一样不甘沉默,选择奋力“回骂”,也让这场骂战达到高潮。
论战主要集中在3个焦点:第一,“反郭”者认为影片充斥着名牌,隐含着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而“挺郭”者则认为,影片中那些关于青春、梦想和友谊的片段十分打动人心;第二,“反郭”者认为影片大量使用追光特写配上主题曲的拍摄手法,更像是在拍MV而不是拍电影,“挺郭”者则认为郭敬明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第三,“反郭”者认为影片情节散落,故事平淡,而“挺郭”者认为,这是小说文本改编成电影的必然取舍。
总之,有人对《小时代》爱得多深沉,就有人对《小时代》恨得多深沉。
郭敬明:“不是所有电影都是合家欢的,能够打动一群人就很好了”
日前,郭敬明接受了笔者的邮件采访。对于微博上大家的论战,他淡定地回答:“不是所有电影都是合家欢的,不是所有电影都是针对无限制的人群的。一个好的作品,能够打动一群人就可以了。”
至于很多观众质疑他用男演员色相来吸引眼球,郭敬明毫不避讳地说,他的读者90%都是女生,电影就是拍给她们看的,“她们会乐意看女演员挤出的乳沟吗?所以我要更多地展示男演员”。
对周黎明指出的该片隐含的拜金主义价值观,郭敬明反驳:小说原著和影片的故事就是讲述4个女孩的成长史,影片是一个传递正能量的片子,“你贫穷不要害怕,你平凡也不要害怕,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变得更美,都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有勇气去坚持。”
郭敬明承认,影片从导演到演员都是新人,都还很稚嫩。但是他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完电影再来评价。“我们拍了一部商业片、青春片,没有什么严肃的话题,有争议很正常,我们会客观看待,任何意见都会接受,刻意的抹黑不会去理会。”
无论有人说了什么,这部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郭敬明表示,他还会继续尝试做导演,把他的另一部小说《幻城》搬上大银幕。或许是因为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小时代》上映后会引发如此大规模和极为尖锐的争议,郭敬明表示,《幻城》的投拍,“没有充分准备我轻易不会尝试。”
年轻“郭粉”:“美与丑本来就没有界定,观众审美应该包容一点”
不少影迷觉得微博“加V”的名人,如史航、周黎明等,拥有很多的社会关注度,更应具有肚量,“何必如此苛刻?”
李雨晨是中国人民大学大四的学生,她说自己就是冲着原著小说和主演的帅哥美女去看电影的。《小时代》原著最早作为长篇连载刊登在郭敬明担任主编的杂志《最小说》上,它伴随着许多“90后”的中学时代,这帮书迷如今大多20岁上下,正是电影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影片选在毕业季上映,也暗合了学生成长和别离的情绪。
“我觉得电影虽然不接地气,却能把爱情、亲情、友情、学业、事业、家庭等展现出来,试图拉开一张网,让每个看电影的人从里面找到一点自己。”
她觉得电影市场就是要百花齐放才有意思,“美与丑本来就没有明显的界限。只要在观感上能够满足自己,能够引起一点共鸣,我就会觉得自己没有白白浪费这张电影票。”
影评人:“这是经过培训的观众与未经过培训的观众的争论,希望形成对话机制”
《小时代》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社会争议和观众分化,除了跟制片方的宣传造势有关之外,更大的原因是它集结了各方矛盾冲突,并且放大出来。
这场持续升温的争论也引起了许多“学院派”影评人的关注。
作为这场论战中被封为“骂神”的史航的朋友,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编剧崔子恩告诉笔者,“我觉得这不能笼统地说是年龄层的差异,应该是文化层的差异,是经过培训的观众和未经过培训的观众的差异。当然未经过培训的这部分观众也有消费的自由和权利,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刘淑欣也持同样的观点,她说,“周黎明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消费的观念把人的欲望给释放出来了。”她认为,其实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在于价值观太过狭隘,没能深入地去探讨人性的深层意义和共同命题,“这种所谓的都市时尚片只会成为过眼烟云”。她说,目前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确实需要净化,大家的心态也需要净化。毕竟电影关乎社会文化和精神导向,电影生产者、学者和观众应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对话机制。
有关《小时代》的论战还没有结束,人们的思考也不会停止。它就像一个打水漂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浪花,而郭敬明和他背后庞大的团队,就是那个扔石子的人。或许正如乐嘉在《我眼中的郭敬明》中所说的那样,“任何情况下,一棒子打死都不是高明的做法。这个人之所以成为这个人,必定与我们所不知的他的某些经历有关;即便你非常喜欢这个人,他身上也可能存有你看不见的龌龊和不堪;从这个人身上,我们要学会吸取到对我们自己有用的东西。”
时间会证明,这究竟是个怎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