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蛟龙”号首位“乘客” 周怀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28日   第 10 版)

  “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我已经等了10多年了。在潜水器里听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感觉很好,很愉快。”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近日在中国南海执行了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这个航次与以往海上试验最大不同就是搭载科学家下潜至海底实地观察和取样,服务科学研究。6月18日,“蛟龙”号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首位“乘客”是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

  周怀阳出舱后,接受了其他5位科学家特殊的“欢迎礼”——浇水。“坐着中国人自己的潜水器下潜我已经等了10多年了。在潜水器里听着中国话,看着中国字,感觉很好,很愉快。今天在水下看到了非常壮观的景象,相信有了‘蛟龙’我们能有更多发现,更好地了解深海。”周怀阳说。

  早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筹备和论证阶段,周怀阳就是坚定的支持者,希望中国能早日有自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1000米和3000米海上试验前,周怀阳负责为潜水器在南海选择试验海区。

  对于“说中国话、看中国字”的真切感触则来源于他2006年乘美国“阿尔文”号下潜的经历。当时,周怀阳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参加了中美联合深潜航次,他还为此自行设计开发了深海热液喷口原位温度长期探测系统,并使用这个系统成功进行了国际深海海底首例人工黑烟囱生长实验。“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阿尔文’号小,‘蛟龙’号里面环境更好,更舒服一些。”周怀阳说。

  1961年出生的周怀阳能成为“蛟龙”号首个下潜科学家,除了因为他是中美联合深潜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有下潜经验以及是“蛟龙”号正在执行的“南海深部计划”成员外,还源于他在深海环境科学、极端环境地质地球化学、海底矿床学和海底原位探测技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成就。

  2002年周怀阳开始自主研发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2008年指导其博士生利用这个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模拟海底热液环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这项成果对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义重大。这次参加“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他的团队也带来了不少自制的设备和仪器。

  

陈耀烨 天才苦主破茧成蝶
谭盾 “武侠音乐”终梦圆
非常好声音
“蛟龙”号首位“乘客” 周怀阳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