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执著追梦的编剧李樯

易立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21日   第 10 版)

  李樯(前排左二)在《孔雀》拍摄现场

  他作品里的角色都是小人物,遭遇挫折却怀揣理想,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孔雀》前,没人知道他的名字。而今,他的作品已经上映并参加评奖的影片有3部的女主角都获了奖。作为编剧,他的文本每次都很抢镜,许多导演都希望与他合作。

  怀揣理想的小人物  

  在他之前,很少有电影上映后,大家会如此热衷于讨论电影文本。作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编剧,李樯的文本每次都很抢镜。

  他的处女作《孔雀》公映后,许多导演都希望与他合作。

  李樯的作品直指生活和人性的本质,让人无从回避,也无可回避;让人不忍面对,又必须面对。“我喜欢矛盾性、对立、挣扎,这时最能显示出人性的力量,无论你是欢娱的、痛苦的、愤怒的,那一刹那,他的人性纯度最高。”他说。

  迄今为止,李樯作品已经上映、并参加评奖的影片有3部(《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女主角都拿了奖项。有人说他擅长于写女人,他不否认,“翻翻名著中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女性是最感性的动物,她们具有强烈的情感波动。以女人的角度来讲故事一定是最吸引人且能打动人的。”

  他作品里的角色都是小人物,卑微,经常遭遇挫折,但却怀揣理想,执著,不肯轻易放弃,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2006年,他开始创作《立春》,剧本花了5个月时间完成。“我被王彩玲感动,因为我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人生。生活再不堪、再不容易,如果命运没有安排你死的话,一定是有你活着的意义。”

  穿过黑暗的漫长旅程  

  有人说,《孔雀》是他7年磨一剑的结果,但成功远不是一蹴而就的。

  1987年高中毕业后,李樯从老家河南安阳入伍北京军区,1992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分到了战友话剧团担任编剧。在话剧团两年,他没得到任何和编剧有关的工作内容。1994年,他离开部队,转业回老家,分配在安阳市文化局,工作内容是写地方戏曲——豫剧。“那不是我想要表达的。”工作半年后,他不再去上班。

  1996年,他重回北京,成了真正的北漂,没有房子、没有户口,在一家报社当编辑。一年后,他辞去工作,帮人当枪手写过几集电视剧,接过剧本合约写分集提纲,拿到一点儿预付金后,就没了下文。曾有过一个中医世家,想为自家树碑立传拍个电影,筹到钱后,有人找到李樯写剧本,剧本写完了,钱却被中间牵线的人骗走。很长一段时间,李樯天天去讨债,“要钱的时间和写作的时间一样长,最后实在没有精力,不了了之。”电影也没拍成。

  1999年深秋,他决定回老家。 

  “我一直以编剧自居,总得有部作品啊。不管这个作品能不能被拍成电影,我都要去完成它,也算是给自己这么多年来的折腾一个交代。”就这样,他开始写起了《孔雀》。

  “喜悦已在路上蒸发了”  

  “那7年,我的沧桑感特别大,当然,那是一个作家必须经历的,可如果用这么多东西换来我现在的写作才华,代价太大了。”

  2005年,电影《孔雀》获柏林电影节评委会银熊奖。领奖当天,庆功会还没结束,李樯早早就回到酒店房间,“我的喜悦已经在通往喜悦的路上蒸发了。”

  每次获奖后,他都有麦子丰收后的荒凉感。下一个轮回又要开始,施肥、播种,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

  “一个演员获奖了,这个奖项会带给他附加值,他可以去拍广告。编剧获奖,你只有更多选择剧本的机会,但不代表你的台词能力提高了,你讲述故事的能力提高了,叙述更巧妙了,替代不了。”

  2013年5月,李樯出版自己的剧本集,《孔雀》、《立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次的文字结集出版,呈现的是最完整的故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黄金时代》、《放浪记》(暂定名)等剧本也将陆续推出。

  “我之前的剧本被拍成电影后,很多人问我要电影剧本看。我写剧本不功利,我的剧本阅读性跟小说一样。只不过,以前都是用影像的方式和观众交流,现在是用文字。” 

  “我现在比《孔雀》时成熟、圆润,但回看那时的锋棱突起,现在让我写我也写不出来了,它像某一季度的水果,只在那时候有,无法重复。”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

“核医学之父”王世真
非常好声音
执著追梦的编剧李樯
刘德华 “那些年,我为电影埋的单”
责编:刘 泉 邮箱:mingliuzhouka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