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骚乱导致财物被抢 吃苦耐劳反遭误解

华人他乡创业路不好走

杨 宁 曹德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19日   第 06 版)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西班牙华商多次遭受冒充各类政府检查人员的骗子的欺诈。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华人海外创业所面临的艰辛处境。

  创业路上备尝辛酸

  许多华人都心怀创业梦想,然而创业之路往往是看上去美好实际却很不轻松。最棘手的问题是,在陌生的异国他乡,事业和生活都要从头开始。

  王先生移民澳大利亚之后,选择经营一家前景不错的语言学校。然而,他一边要努力熟悉政府规定,学习和处理经营上的事务,另一边还要租房、买车、买保险等,适应全新的生活。焦头烂额的创业过程让他总感觉是在孤军作战,在心理上没了安全感。“真想回去。”王先生如此表达自己的感触。

  创业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可是腰包鼓了、事业有成了,身体却出问题了。

  在西班牙开店的阿敏(化名),每天都要朝九晚九的辛勤工作,与丈夫和孩子分离的她只能独自支撑。既要担忧生意,又要担忧身体,巨大的压力使她夜里经常失眠,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放下担子好好休息一下,看似简单的愿望却成了奢求。

  有时,华人创业还要承担政府政策以及不可预见的社会变化的风险。

  近几年,西班牙政府部门针对华商的频繁检查,让华商苦不堪言。陈先生经营的律师楼的业务量就因此急剧下降,最终他无力支付经营和基本生活费用,只好无奈地回国。

  十多年前的阿根廷,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社会骚乱,500多家华人超市遭哄抢。对此,陈美娟仍记忆犹新,在那次事件中她一夜之间便倾家荡产。

  创业难折射融入困境

  创业不易,异国创业更是难上加难。海外华人创业的艰辛很大程度上源自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困境。

  华人创业不单单是要处理业务、进行管理,更需要熟悉全新的文化、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等,其中的艰辛不言自明。

  同样在澳大利亚创业的苏先生,因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创业初期经历了诸多不顺。他原本善于捕捉商机,却发现当地人的心思摸不透,在思维上的隔阂也无法用语言解决。在中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很正常,而在这里哪怕去同一个地方大家也要分担油费,这种独立让他很吃惊。

  华人难以理解当地人,当地人也往往难以理解华人。

  在西班牙,华人创业者同样因为不能融入而备受困扰。华人创业向来以勤劳著称,这种美德却因文化的差异引来误解。西班牙人崇尚休闲,在周末或节假日往往选择休息。而很多华人通常会继续营业。这招致西班牙人和当地的商会组织对华人的谴责,批评华人不守商业规则、不守法规、不公平竞争。

  这种思维与价值观上的差距,这种融入的困境,给华人带来的不仅是商业机遇的损失,也会引来当地人的歧视甚至敌视,影响到创业的大环境。

  “通情达理”破解创业难

  华人如何让创业过程少一些艰难,多一点从容?

  在被誉为硅谷最成功的5位华人企业家之一的邓锋看来,在美国“没有资本,没有资源”的华人创业,“只能靠自己的聪明才干”。但是,创业显然不能仅仅依赖埋头苦干。

  对此,陈铁龙、汪晶晶夫妇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在德国成功创办进出口贸易公司,回首十几年来的创业之路,他们认为华人创业应当要过“语言关、政府关、业务关、质量关”四大关。

  具体而言就是,华人应当尽可能熟练地掌握住在国的语言,同时要和当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遵纪守法,对经营的行业与商品了如指掌,并在竞争中以质取胜。

  其实,“四大关”无非就是两个层面。用王安电脑创办人王安的话说就是“通情达理”。他在总结成功创业经验的时候表示:“与其说在于天赋,不如说是通情达理。所谓通情,就是通晓美国国情和世界计算机行业的行情,达理则是明察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通情”在于融入,“达理”则在于行业知识与眼光。

  创业的路上免不了含辛茹苦,但正如《在路上》这首歌曲所唱:“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创业路不好走,那些艰辛都将化为实现创业梦想的基石。

华人他乡创业路不好走
华裔神童在美走红?
第四届世界闽商大会在福州举行
华人在美也喜欢存钱
电力快讯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