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6月11日 星期二

问陶盆窑村

黄守部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6月11日   第 08 版)

  盆窑村制陶现场

  盆窑村制陶现场

  初夏的一个下午,见到张红才时,他正坐在“辘轳车”前做着“拉坯”。只见一米见方的“辘轳车”的托盘上放着约十公斤左右的泥料,在托盘的旋转下,逐渐变成一口秀气的陶瓶。他的动作因为操作熟练而显得格外轻灵。

  张红才家里是一个生产土陶的家庭作坊,在盆窑村像这样的作坊共有三家。盆窑村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沁阳市山王庄镇,因世代烧制陶盆而得名。这里因黑陶制品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名扬天下,是中国著名的黑陶之乡。  

  据说唐朝时盆窑一带就开始制作黑陶了。到了明清时期,盆窑村烧制的大炉鼎、坐鼓、古瓶、花盆、鱼缸、寿缸、青狮、白象、福鹿、孔雀等,备受宫廷喜爱。清光绪年间,盆窑村张子和在北京开了一个黑陶货栈,有一次光绪皇帝出巡,看到该货栈门口摆的炉鼎、香案,就落驾观看,赞不绝口,并让店家往皇宫送一批货。从此,盆窑的黑陶制品声名远扬,前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的盆窑黑陶也随之传遍神州。1915年,盆窑村西沟的张义和与王太新烧制的牺型墩、妇庚卣、乙亥鼎、象鼻鼎、鱼纹壶等被选中送往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此后,英国人还把盆窑送的黑陶展品拍成图片画出图形,付梓四集《黑陶图谱》。

  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制作黑陶工艺,最关键之处是每一件器物都是用纯手工做成的,每一件器物上的纹路,都是制陶人的指纹摩挲出来的。红土做成的胚型还要经过将近20个小时、800摄氏度高温的烈火煅烧,每一件黑陶成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的制作肯定是费时耗力,很难大规模地批量生产,经济效益因此不高。于是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纷繁复杂的制作工艺,原来从事黑陶制作的匠人,也大多转行了。

  然而,也许是由于“物以稀为贵”,或许是现在的人们又有了历史的情怀,盆窑黑陶再一次成为了市场上的走俏商品,一件直径80厘米的雕花鱼缸,可以卖到几百元。

  今年58岁的王政成是村里唯一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是闻名遐迩的能工巧匠。我们在他的窑上见到,他正在制作酒瓮,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缸锤、石锤、油布。只见他一手拿石锤在瓮内侧敲打,一手在外侧轻轻锤打,缓缓旋转。做好一个酒瓮,需要转上30圈,上下通打四遍,然后再磨光表层。这样的酒瓮,王政成一天能做10个。

  盆窑黑陶是一种火与土的艺术,是力与美的糅合,是历史与文化的结晶。但愿盆窑黑陶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艺术奇葩,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滚滚暖流中,迎来新的春天。

青青永清看古今
问陶盆窑村
客家人的“食茶”
花海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