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讲究因材施教。由于中外社会环境的不同,生长在海外的华裔子弟对于事物的认知与国内孩子有很大差别。若照搬国内语文教材,不但教学效果不好,而且还很有可能扼杀他们学习中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对于七八岁、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谁最了解他们?恐怕除了家长,就属老师了。老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中文程度,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也了解他们的困惑。所以,老师是因材施教的关键。商慧明老师为学生写诗(见本版),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中文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专门为海外华裔子弟编写的。但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有一些与海外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若能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过滤掉这些不适合的成分,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若能开动脑筋,下功夫琢磨,补充一些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则教学效果会更好。据我了解,大凡中文教育开展得不错的海外中文学校,都在尝试着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比如,几年来,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在学生中推广《中华字经》诵读活动,就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学生们既掌握了大量的汉字,又同时了解到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
还有一位老师,在新学期一开学,就布置下一项作业——让每个学生编写一本中文教材,学期末上交。同时说明,篇幅长短不限,可以求得家长的支援,可以互相讨论,可以上网查阅,还可以自配图画和照片。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学期末,交上来的“教材”五花八门,有手写的,有计算机打印的,有专门介绍动物的,有介绍中国风光的,还有介绍家乡饮食的。之后,全班同学互相传阅。在他人的赞扬声中,孩子们学习中文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而在动手制作教材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进行着不知不觉的学习。
可见,因材施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不太难,只要有心。商慧明老师给参加朗诵比赛的学生专门创作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开了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