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汉语像大海(点点滴滴)

刘 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20日   第 05 版)

  规范地使用汉语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今社会,随处可见不规范使用汉语的现象:借助汉字谐音而编排的广告语,用不规范汉字书写的商店招牌,嵌入另一个字而使意思变得面目全非的成语……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如“同学”变成“童鞋”、“没有”变成“木有”、“悲剧”变成“杯具”、“我”变成“偶”等等,不一而足。

  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会记得,从小学语文课开始,直到高考的语文考试,都有“改错”这类题型,要求我们剔除错误的用字或用词,选择正确的填上,这其实就是咬文嚼字。只是由于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系统的语文学习后,除少数仍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外,大多数人都对“改错”渐渐淡忘,进而对于充斥于我们生活中的错别字变得熟视无睹。

  《咬文嚼字》杂志发起的各种挑错,用心良苦,的确有用。对于无心误用者,能起到提醒改正的作用;对于恣意滥用者,能起到抵制的作用,避免以讹传讹。说到底,对于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汉语,每一个使用者对它都有着义不容辞的保护和传承责任。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的快速和随意,是吸引年轻人的主要原因。

  毕竟语言是活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普通民众也有拓宽文字运用空间的权利,他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会进行选择。网络新词的寿命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充满活力就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能在约定俗成后走下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语言当中。而那些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词语将会被淡忘和抛弃。这,也是汉语言的伟大之处——既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又具有新陈代谢、自我调节和自我过滤的功能。

五常(之一)(汉语教室)
咬文嚼字 咬住了谁
汉语像大海(点点滴滴)
“我们都想去中国”
上海大,还是重庆大?
在俄罗斯吃到宫保鸡丁
责编:刘 菲 邮箱:haiwaibanliu@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