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访泰戈尔故居(国人看世界)

冯惠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5月18日   第 07 版)

  泰戈尔
  (来源cms.sg)

  来到被称为印度“文化之都”的加尔各答,不能不去探访享誉世界的大文豪泰戈尔的故居。

  泰戈尔是迄今为止我所拜读过其作品的唯一一位印度作家, 1913年他凭借诗集《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吉檀迦利》只是他一生创作的冰山一角。他的作品浩瀚如海:50多部诗集, 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戏剧。他的创作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展现了绘画、音乐等多方面才能,他的论著广泛涉及文史哲、艺术、政治、经济等范畴。我虽然只读过他的《新月集》、《飞鸟集》等少量作品,但已体验到其作品的思想光辉和艺术魅力。 我想知道,是怎样的人生经历,使他成功地登上世界文学金字塔的?

  泰戈尔故居是一座漂亮的深红色二层楼房,据说是他祖父留下的产业,现在则是以泰戈尔命名的大学一部分。1861年泰戈尔出生在这里,这是一个名门望族、富豪之家,这个家庭成员产生了不少诗人、哲学家、音乐家、戏剧家、翻译家和作家。泰戈尔自幼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渐渐养成对诗歌和文学的浓厚兴趣和迷恋。

  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悬挂着泰戈尔与他妻子的合影。1878年9月,他从伦敦留学回来,秉承父亲之意娶了一位所属公司职员的女儿。两人之间的差异巨大,但是泰戈尔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且对妻子始终真心不渝。他35岁时,妻子得重病不癒,临终前几个月他一直守候在病榻前,妻子离去后,他极大悲痛。谁知祸不单行,他幼小的爱女、爱子和父亲也在几年内相继离开人世。最亲的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使他的精神长期陷入抑郁痛楚之中。这时期他的诗歌记述了他灵魂的颤动和最柔和最优美的感情,把真诚的爱献给了妻子和儿女,同时也献给了世界上的母亲和儿女,体现了他的博大爱心。

  作家的书房是最吸引人的地方,简朴的书桌木椅,仿佛在见证作家勤奋写作的艰辛,那些纸头发黄的手稿和书信,还有他的亲笔画作都在默默讲述着一个个往日的故事。泰戈尔的画作独具一格,他平生并未在专业美术院校学习过,而且是在年近60岁时开始作画,竟能无师自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的画大多是自然景物、人物肖像包括自画像和一些抽象画,基本色调偏重黑灰色和红黄色,如他的一幅自画像竟是半黑半白,一幅鸟也是黑色的,江河、浓云、池塘、森林也都显得色浓彩重。与他的诗歌用最美好最丰满最富有情调的词汇来描绘一样,他的画作也往往用浓墨重彩流露内心的激情。

  那么,他的内心究竟有没有苦闷呢?有的。作家在《我的回忆》中披露他早期创作活动中长期困扰他的苦恼:如何超越自己,如何重新发现自身?他的许多诗歌表露出悲哀和彷徨的心情。他经过痛苦思考、探索,终于领悟到创作真谛,他内心获得极大欢欣,他把这种求索说成是过去“用两只眼睛看世界,现在我用整个心灵来看了”,他形容自己开窍是“我的门扉突然洞开,让拥挤的人群涌进来”,“世界变了样,我感到世界没有一样是琐碎的,令人厌恶的。”他阐述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见解,“艺术家的心灵一定要超脱一点,要让内心的创造力去主宰一切”,作品应该“是艺术家心灵的回响”。打开心灵的艺术之门后,作家的创造力产生飞跃,在他笔下一片云、一棵草、以致一个萤火虫都具有了活力和魅力,他可以飞花摘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新月集》、《飞鸟集》和《吉檀迦利》等传世名作中多不胜数的神来之笔,让我们得以领略作家思想和艺术成熟时期的风采和魅力。

  然而,作家的追求并没有到此止步,他仍然努力创新,在探求艺术真谛的道路上全力跋涉。书房的墙壁上有一幅很特殊的世界地图,上面标出了许多特殊符号,表明作家游历过的国家和城市,粗略数有二三十个国家,遍及亚、欧、北美、拉美和北非,有的国家不止一次留下他的足迹。

  看着那些斑斑点点的标记,我不仅联想到泰戈尔曾说过的话:人走出去面对世界,才能突破视野的狭隘,沉迷的心灵才能幡然苏醒,感受到宇宙精灵的摩挲。他认为:人世间有许多成败得失、冲突与和解正在继续产生。他生命中的艺术就是用这样的向导引领其跨越一切艰难险阻、敌对和曲折,向着它最深奥的意义前进的。泰戈尔把自己的心灵和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他怀着一颗虔诚的“朝拜的心”,和世界相识。他虚怀若谷,与各国文化名流诚心结交,促膝谈心,博采众长。可以说,学习、交流、创新伴随泰戈尔整个人生。

  他生前说过两句话,既是他本人的写照,又是激励后人的箴言:“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

  

  

镇江游三山(美丽中国)
访泰戈尔故居(国人看世界)
“长寿村”探访长寿秘诀
旅途快讯
责编:杨一枫 邮箱:yangyifenghw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