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繁荣的书画市场带来了层出不穷的展览,也催生了各种名目的笔会。笔会,大意是指通过组织、邀请一些书画家,进行现场创作的聚会。
笔会若偶尔为之,让艺术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谈古说艺,可谓一桩雅事;但是近些年笔会众多,不少已经演变成一种商业行为,让笔会变了味。
不同意味的笔会
文人雅集自古有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流传至今,让兰亭修禊成为无数文人的遐想;宋代著名的“西园雅集”让“雅集”一词至此流行开来;清代的红桥修禊,为扬州瘦西湖留下文化的美名。
文人相聚,谈天论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情怀。然而,当下的笔会,却有两种不同的意味。一种是非功利性的、高层次的艺术交流,把志同道合的艺术家聚在一起,写字画画,志趣高远。
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心系四川雅安赈灾笔会”就属于这种。张道兴、苗重安、于志学、谢志高、何家英、史国良、苗再新、邹立颖、刘进安……60余位在京著名美术家与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中国美协各部室负责人汇聚一堂,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心系四川雅安赈灾笔会。凝聚着现场创作者深情的十张丈二人物、山水、花鸟合作作品,以及冯远、杨力舟、王迎春等众多美术家捐赠的作品,将由中国美协组织义卖,所筹款项将用于灾后重建工作。
另一种笔会则是一副江湖做派,会议开幕、公司开业、新年团拜都常有其的身影。这种笔会成为了一种具有产业化的市场运作方式,是一些机构和企业低价收藏书画作品的途径,也是一些书画家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
商业性笔会搅乱市场
各种名目的商业性笔会泛滥,与书画市场的虚火密切相关。书画家们到笔会上信手创作,大赚润笔费,何乐而不为?
传统的中国书画创作,是在焚香净几、静心养气、闭户独造的氛围中开笔的。而商业性笔会的创作环境则是大相径庭,它打破了一个私密的创作氛围,书画家所面对的是一个公众的场合,有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耳边充斥着各种嘈杂之声,也有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书画家的创作全然是一个堂会式的表演,产出的作品也多半是应景之作。
中国书画讲求“气韵生动”,然而商业性笔会上生产的作品却难以与之相联系。大量的“宣纸垃圾”不一定能给出资人带来预想的收藏回报;其在社会上的流通,又会严重影响大众的审美判断力,搅乱艺术市场的正规运作。
艺术呼唤真正的坚守
商业性笔会对当代中国书画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些书画家忙于辗转奔波,今天在山东,明天到宁波,这样的快节奏让他们变得功利又浮躁,难以静心研究艺术,只能以一成不变的某个品种,不断重复地出现在不同的笔会上。当真正独处一室时,可能已经没有了创作的热情。
笔会又是一个中国书画的高产场所。经过几十年的笔会的累积,中国各地的笔会作品数量惊人。有许多画家参加笔会的作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往创作的数量。这些作品大量地存于各级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宾馆饭店、画廊以及私人手中。
商业性或联谊性的笔会最终会反映到艺术上。笔会制造了另外的一个中国书画世界,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国书画就是如此。笔会上的应景之作,将会影响到社会对书画家以及对中国书画的认知。
然而,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当前整体环境和艺术市场的影响下,要在短时间内让商业性笔会“去俗还雅”似乎不太可能。“有市场需求”、“画家需要生存”等已经成为一些人的辩词和借口。
但要相信,艺术的真谛,依然取决于那些不计名利、真正坚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