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侨史,并未随风而逝

杨 宁 张欣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26日   第 12 版)

  梅州侨乡村围龙屋
  (中新网)

  逸农庐碉楼
  (广州日报)

  近日,法国“国民之星协会”在法国戴高乐将军创立的“自由法国”总部举行授勋仪式,分别授予旅法华人叶星球、蔡垂彪、江敬世镀金、金质及银质勋章,以表彰他们在一战华工历史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

  在世界各国,不少有识之士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和传播着当地华侨华人的历史。

  用笔尖记录历史

  此次获奖的叶星球先生是一位书画皆通的文化人,他系统地收集和研究旅欧华侨史料,发表了《巴黎萍踪》、《法国华人寻踪》等多部作品。

  《法国华人寻踪》一书收录文章上百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从18世纪初叶旅法前驱,到中国改革开放后赴法创业的华人社会;从革命家、外交官、音乐家,到老华工、餐馆老板、豆腐公司经理,题材非常广泛。

  叶星球还与友人一起创办了《欧华侨志》。得益于叶先生在绘画和雕塑方面的专长,这张中文小报不仅外观精美,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早期华侨华人的珍贵信息。

  说到研究美国华人历史的权威,则非麦礼谦先生莫属。他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美国华人历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被誉为“把兴趣发扬光大到专家级的人”、“会走动的华人历史图书馆”。他的作品更多地表达了维护华侨华人权益的愿望。

  一位友人评价说,麦先生的作品描绘了居美华人代代相传、艰苦奋斗的轨迹,不仅使世世代代的华人懂得“从华侨到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真正涵义,也让美国各族裔懂得美国今天的成就有华侨华人一份贡献。

  在展览中触摸历史

  如果说老一辈的学者侧重于用笔尖记录历史,那么新一代的华人则更喜欢以展览等形式呈现它。

  2012年11月,英国华裔摄影师麦克在伦敦维多利亚的SW1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中西之间”的展览。他特意将家庭旧照作为展览的重要内容。关于为什么选择旧照片,麦克表示:“只有通过旧照片,人们才能够去探寻自己家庭的历史,而最重要的,通过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你才会知道先辈的文化到底给你留下了什么。”

  美国旧金山艺术家荣美立对早期华人移民的历史产生了兴趣。在翻阅历史资料时她发现,150多年前约有1.5万至2万广东华工在西部修建铁路,而爱达荷现有华人比例不到1%。于是,她决定用自己的作品纪念昔日的华工。

  荣美立把作品取名为“变迁与消逝”。她在展览室搭起一堵墙,嵌进400块肥皂,每一块肥皂上都印着英文 “勿忘”。室内摆放着仿制的当初华工用过的木凳、水盆和毛巾,每块白毛巾上都印有“外国人”、“故乡”和“心之所爱”等文字。观众取肥皂洗毛巾,毛巾上的字迹渐渐褪色,意味着华工历史被隐去。最后肥皂越取越少,炭笔绘的华工像逐渐呈现,象征着历史不容抹去。

  此外,她还准备设计一个网站,用地图、文献、官方数据、民间故事等详解华人移民历史的变迁。

  让历史照进现实

  历史不应被尘封在记忆之中,侨史尤甚。

  新一代的华侨对于那段悠远的岁月知之甚少,老一辈侨胞的陆续辞世又给抢救这段历史带来了不小的阻碍,如不抓紧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华侨的早期奋斗史很有可能失传。

  由于忧虑后代淡忘中华文化和华侨的历史,老一辈学者不顾耄耋之年,身体力行,著书介绍几代华侨的亲身经历。年轻人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向辛勤耕耘的先辈表达敬意。

  历史并没有随风而逝,它时刻提醒着旅居海外的中华儿女,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应该怎样更好地融入社会。

  蔡垂彪以其多年旅法生活经历深有感触地说:“在法国社会,很多事情都与政治有关,而长期以来,华裔一族常常重经轻政,对当地政治生活不感兴趣。华人要想有作为,就要在政治上增强话语权。”

  如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海外华侨华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书写着这个时代的侨史,精彩与否则留待后人评说。

海内外侨讯
侨史,并未随风而逝
侨批能否走出历史“尘埃”?
海内外千余名华人绍兴公祭大禹陵
澳洲华人妈妈难返职场
责编:杨 宁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