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西厢:永远的爱情故事

梁 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19日   第 15 版)

  普救寺已成为举办婚礼的热门地

  普救寺正门

  月光如水泻在柏树柳叶上,泻在碎石铺就的路面上,似一层薄薄的雾罩着,更像是裹住了一个梦。难得在普救寺留宿,又巧逢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不由想起张生和莺莺那对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西厢记》里说:唐朝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的遗孀郑夫人带着女儿莺莺和丫环红娘,送崔相国灵柩回河北老家安葬,遇兵荒马乱,暂住普救寺。父母双亡的洛阳才子张生,去长安赶考,途经蒲州,本要看望好友白马将军,因被普救寺风光吸引来到这里。在回廊里突然出现的莺莺像一抹彩虹,张生顿时魂飞到了半天,以为仙女下凡。张生即刻取消了上京赶考的打算,决定在普救寺内住下来。于是,演出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

  我到普救寺寻访张生和莺莺,多半是为了那爱情故事。

  月光下,沿着曲径回廊行走,没有路人,寂静而又寂寞。树梢上的鸟儿静了下来,屋檐下的麻雀也无语。月光越过大殿,此时不曾有和尚的木鱼和诵经声,但我眼前仿佛浮现出莺莺在佛殿内的道场上,袅袅婷婷、楚楚动人。顷刻之间,佛殿里的众和尚乱了方寸,老和尚忘了念经,小和尚敲错了木鱼。只见莺莺手提罗裙,迈出大殿门坎时,不慎绊了一跤,莺莺左手撑地,方砖上便留下了莺莺的手印。想起白天,我曾看到许多妙龄女游客穿上古装,在殿门前,用手撑地,感应传说中的莺莺手印吧。

  从大殿侧旁向寺的东北处行进,天上浮现出淡淡的云,柳枝在轻轻摆动,没精打采的月光,把一束吝啬的光透过稀疏枝叶洒在地上,应了那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当年莺莺住在院内的西厢房里,《西厢记》的名字也由此而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梨花院的东南角就是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墙来幽会的地方。墙外那株杏树,长着的叉枝似乎专为张生而长,不费多少力气踩着杏树就能翻过花墙,我看见一枝杏枝伸进了西厢房。透过门缝,屋内漏着隐隐约约的灯光,张生、莺莺的蜡像栩栩如生。

  迈步来到后花园,寻找张生与莺莺的行踪。月光下,这里更显静谧,远处的树木、竹林,近处的灌木,身边的花草,透着缕缕幽香。

  普救寺有一出戏:《西厢记》,还有一曲歌:莺莺塔的蟾声。踏着月色,披着月光,我来到背依大殿,毗邻高坡的莺莺塔下。此时,高耸的莺莺塔像镀上了一层白银,它直刺夜空,成为普救寺的一个标志。我拿起一块石头,屈身在一处坑里轻轻敲击,果然传来一阵蟾鸣,它由远及近在渺茫的夜空回荡,空气也随之颤动。这种神奇的蟾鸣声源于莺莺塔特有的回音声,地势高耸的莺莺塔能够承载、接收外来的声波,再把收到的声波反射回去,使莺莺塔的蟾鸣成为一绝。

  月下西厢,有寂寥,更有情趣。在这里我似乎触摸到张生、莺莺跳动的脉搏,寻觅到了逝去的梦。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百年名校造就滕州老地标
西兰卡普:土家织女的生命诗章
西厢:永远的爱情故事
河北打造多元旅游新业态
克拉玛依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焕古茶香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