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

百年名校造就滕州老地标

张贻伦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19日   第 15 版)

  已毁的教学楼
  (资料片)

  老楼的校史馆

  山东滕州是京沪高铁中间点上的一座美丽城市,近年来,它和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迁。

  然而在滕州闹市中心,一座老楼却依然安静而执拗地矗立着。房子四周青砖垒砌的墙体上,镶嵌着白色的条石,正面圆圆的立柱撑起二楼宽宽的露台,看起来精巧而别致;阁楼上弧形的天窗像一只睁大的眼睛,屋脊上竖立的烟囱像一根朝天的触角,看起来调皮而活泼。这是一座西式洋楼,虽饱经风霜,却卓尔不群。

  老楼的北边就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高级中学——滕州市第一中学,事实上,老楼也就在滕州一中院内。这座老楼的东边不远处,就是这个城市里最早也是最大的教堂。

  老楼、学校和教堂紧紧地依偎着,成为滕州一座醒目的老地标。可是现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曾经三位一体的过去呢?就像我国许多著名中学甚至大学脱胎于教会学校一样,滕州一中的前身也是一所教会学校——华北弘道院。

  华北弘道院创于1913年,是美国传教士狄乐播为纪念其兄狄考文而设立的。狄考文1863年底来华传道,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登州文会馆,后成为齐鲁大学的一部分。1908年,狄考文在青岛去世,其弟狄乐播用狄考文遗款购地创办了新民学校,这就是华北弘道院的前身。

  新民学校的学制、课程设置与普通中学相似,学制4年,教学内容以“道学为主,常识为副”,设有国文、英文、圣经、算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后美国传教士赫士1922年将在山东潍县创办的华北神学院迁至滕县,与新民学校共用一处校园。两所学校的教师互有兼课,学生也可相互听课,遂并称为华北弘道院。

  弘道院的创办,开滕县风气之先。在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中,教师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方水土上一颗颗读书的种子,以求在潜移默化中“下变民风”,在苦心孤诣中“上培国脉”。据考,华北弘道院高级科300多毕业生,有的升入大学深造,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直接步入社会从事有益的工作;特别是许多学生直接投身革命,救国救民。

  然而,这座美丽校园的教学楼、礼拜堂等绝大部分建筑不幸相继毁于战火,仅剩下了两座牧师楼。不过,也就是在这片废墟上,滕州一中应运而生。1950年,山东台枣专区新成立的铜北中学迁到滕县华北弘道院的旧址,随后被山东省文教厅命名为“山东省立滕县中学”,从此开始了滕州一中奋斗不息的60年。如今,滕州一中已发展成为拥有近万名师生的山东省级重点中学,成为闻名遐迩的江北第一大校。

  一棵山核桃树在校园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13年狄乐播来滕建校时,为排解思念祖国的乡愁,表明扎根中国的心志,从美国移种于此的,滕州人亲切地称它为“思乡树”。在师生们的精心呵护下,这棵树依然枝繁叶茂,年年硕果累累,而狄乐播却早在1921年就去世了。斯人已去,斯树犹存。今天,这棵生机盎然的山核桃树一定还记得狄乐播的笃信和重托!

  在滕州一中的图书馆里,有一批珍贵的线装藏书,那就是弘道院曾经馆藏的一套《万有文库》丛书。在每卷书的背后,都赫然盖着“新民中学”的椭圆图章,在椭圆图章的上方又是一枚“滕县一中图书馆”的圆形小印。它们一大一小一蓝一红,紧密相接却又不丝毫重叠,就像一种精心设计的传承和接力。

  那座老楼,那棵老树,那些老书,是幸运的。它们以它们幸运的存在而履行着一个伟大的使命,那就是守望和见证——守望未来,见证历史。100多年前,狄考文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这是爱与希望的100年!在弘道院旧址上成长起来的滕州一中,从弘道院接续过来的不仅仅是老楼、老树和老书,更有百折不饶、坚忍不拔的恪守与执著。这就是为爱而恪守,为希望而执著!

百年名校造就滕州老地标
西兰卡普:土家织女的生命诗章
西厢:永远的爱情故事
河北打造多元旅游新业态
克拉玛依加速“智慧旅游”建设
焕古茶香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