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4月04日 星期四

添一把新土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4月04日   第 05 版)

  有些事情依然呼唤古老的礼节,因为它们联系着过去与现在。

  在清明节这一天,亲自到茔地去祭扫祖先,以表“思时之敬”,是中国人的传统。不只是中国人,这世间所有宗教、所有民族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形式。

  西方人也扫墓,但他们没有太多的仪式,最常见的是献花。在许多美国影视剧中,能看到不少扫墓的片段,往往都充满了深情。如果是全家去扫墓的话,有时候会显得好像是去郊游一样,有的人家还在墓地周围顺便野餐、游玩,好像全家一起郊游开Party。

  这样的情感与表现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相通的。只不过中国人更讲究仪式,而祭拜祖先的仪式感之强烈与深刻又超越其他节日。记录明朝北京风情民俗的《帝京景物略》曾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这一套仪式,在远离京城数千公里的南方至今还完整保留。

  对祭祖仪式的重视与恪守,以及中国人对死亡讳莫如深的观念,让很多人由此认为中国人对死亡过于消极与沉重,与西方人的积极与幽默形成鲜明对比。这实在是一种误解。

  中国人传统的死亡观其实是乐观的。不像西方有原罪的概念,重生、赎罪、拯救是它们对死亡的理解。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你死了,但是你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要慎终,要追远,我们相信源远必然会流长。这是清明节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每年选择一天缅怀祖先、英烈、先贤,对于一个家族和民族来说,是增强血缘联系与凝聚力的重要时刻。孩子们往往在这个时候听到一些祖先的事迹,远在海外的游子往往在这个时候盼望寻找最初的归属。而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这个日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敬畏过去,敬畏生命。

  海德格尔说过:“动物只会消逝,只有人类会死亡。”只有人类会把死亡当成一个终极的问题来思考,这种思考不分肤色、国界、民族、性别。同样的,对过去的缅怀,对生命的敬畏,全世界都一样。如今,中国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席卷着一切,清明节的习俗也在变革,殡葬与祭祀都在往更加文明的方式改变,仪式也渐渐简化。不管是捧一把鲜花,抑或培一把新土,最重要的是祖坟在眼前,更在心中。

清明节:东方的再生vs西方的复活
添一把新土
诗以咏怀 情动清明(缅怀)
责编:郑 娜 邮箱:zhengnahwb@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