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3月15日 星期五

地铁 文化空间新体验

马 翀 高晓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3月15日   第 16 版)

  北京6号线地铁南锣鼓巷站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地铁站的“洞穴”造型

  北京10号线地铁潘家园站

  台北高雄美丽岛捷运站 高晓远摄

  北京4号线地铁圆明园站

  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线一表情,十线城市景。逛完南锣鼓巷,还能在地铁站白描写实风格的《城市记忆》墙中回味胡同生活的风韵。“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态度、一种眼光、一种体验,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地铁新线艺术主设计者王中如是说。

  地下空间:

  地上城市的文化地图

  像南锣鼓巷站这样展现老北京生活片段的地铁站不在少数。10号线潘家园站的古玩买卖场景、8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装饰、6号线车公庄站的京剧脸谱墙……北京地铁站里富有人文气息的公共艺术设计,勾勒出北京街区的鲜活生活印记,让乘客在匆忙的脚步中领略北京生活的细节,感悟城市的魅力。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告诉笔者,“北京轨道交通站点的艺术化设计,是紧密结合其地面的人文景观情况而成的,一般是选取相同或者相似的元素,由地上文化向地下延伸。”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介中看来,外观风格只是地铁作为文化公共空间存在的一种模式。静态的公共艺术与文化名人名事合为一体,就是地铁文化的一种风格。在台北有几米站,里面都是几米的漫画作品。北京也未尝不可有鲁迅站、齐白石站,把文化名人的作品渗透下来,让地下空间也弥漫更多的文化气息。

  对此,王中也表示,地铁作为平等的公共交通空间,客流量大,地铁空间的艺术设计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印记。“它不应该是简单的艺术装点空间和艺术营造空间,更应该是艺术激活空间,起着城市与民众交流的纽带作用,唤起乘客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深刻记忆。”

  公共艺术:

  关注文化生活诉求

  “当艺术作品走出画室,进人公共空间,便具备了公共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研究生导师邹文说,“时至今日,公共艺术已经摆脱了花饰的地位,设计师们越来越关注人们内心情感的需求,将自然原生态造型的设计引入公共空间,为高节奏的工作人群在忙碌之余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怡然气氛,才能更加符合生活的诉求。”

  每一条地铁线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定位,地铁6号线的站台设计也是这样。据6号线装修概念主设计师刘弘介绍,“乘坐6号线的乘客更多的是居住和工作在北京的人,地铁站厅的设计要体现北京特有的城市氛围和生活面貌,这样乘客才能有一种归属感。” 

  地铁站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更大的价值应该在于能够给市民带来别样的生活方式,打造不一样的文化消费场所。易介中觉得,地铁文化空间也可以成为一种动态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文化是要去消费。许多国家都在地铁站里打造了二维码书局,许多文化商品都被展示出来。市民候车时拿出手机扫到二维码进行消费,回家之后商品也到了手中。现在地铁文化空间的概念,是在关注老百姓如何在地铁空间里面消费文化。利用地铁的文化空间,打造不一样的文化生活方式,增加市民的文化消费,这才是地铁文化空间未来的生存之道。”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正如王中所言,“我始终认为,艺术就应该告别说教,深入群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公共艺术更是应该连接起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改善居住环境,能够给市民带来一定程度上文化需求的满足。

  提升空间: 

  市民的新式博物馆

  回首整个北京地铁新线公共艺术的创作工作,王中坦言:“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机制还是垂直体系,搞规划的只负责规划,搞艺术设计的只管艺术设计,规划、设计与艺术很难在一开始就成为有机整体,既缺乏了美学上讲究的和谐,也使得后续艺术对互动媒体的需求等难以实现。”

  走进法国地铁站,可以看到融合了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吉玛德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入口设计;荷兰蒙特利尔地铁站,可以看到新表现主义风格的招贴设计和装置设计;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可以看见保留着原始挖掘痕迹的通道设计……邹文说:“它们是经过专业团队详细地规划和指导而成的,自然地融入了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审美功能。”

  据了解,美国费城在1959年就颁布法律,强调整个城市的建设资金要拿出1%的经费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而当前我国在学科目录调整中,公共艺术虽然已申请成为二级学科,并逐步得到教育部的重视,但在立法保障和运作机制上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王中直言道。

  对于地铁站文化空间的未来,易介中觉得,地铁站可以成为市民的博物馆,在地下的文化空间内阅览城市百态。他说:“博物馆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展示里面的内容,而非博物馆的装饰风格。每一个艺术设计都应该把风格做好,风格是简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将内容与风格结合起来,将地铁站打造成一个不一样的文化消费空间。”

那些年,美术家留学到苏联
地铁 文化空间新体验
继承传统 贵在创新
王云翔书法展在京举行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