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2月25日 星期一

朴素的文明最灿烂

杨 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25日   第 05 版)

  有个段子说:中国历史上为什么没有产生伟大的航海家?因为中国人要过春节。哥伦布们可以十年八年在海上漂着,中国人却要以一年为周期,没有特殊情况,必定按时回家过年。看看现在的春运,就能了解这一点。

  段子归段子,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则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传统农耕社会里结出的文明之花,春节是农人一年到头辛苦之后可以集中休息的一段时间,有着丰富多彩的节俗。节俗当然是一种表象,根子里是社会心理。比如祭祖,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历史的态度,慎终追远;比如贴年画、剪窗花,满眼红红火火,或者饭桌上必然摆一盘鱼,反映中国人对未来的期盼,希望年年有余。

  亲戚朋友之间的宴请走动,有时候挺繁琐,甚至有些烦人,其实也蕴含着中国人对现世的态度,就是寻找一种和谐、和睦的人间秩序。费孝通先生有个词叫“差序格局”,中国人的社会关系以自己为中心,像往水里投个石子一样层层漾开去。每个人都投个石子,每个人的关系网交织在一起,搞得很复杂,和谐起来很费劲,但中国人还是挺努力在实现这个和谐。所以,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春节期间,某某天天都要赴宴、某某天天都要喝酒,喝完亲戚的场子,再赶朋友的场子,接着赶同事的场子,听起来都感到不堪重负,当事人也唉声叹气——“没办法啊,这就是春节的文化”。

  引号里的这句话,大家经常说。但也就是说说而已,毛病其实大大的。“没办法”和“春节文化”之间有啥关系?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今年春节,因为年前有“八项规定”,要求改作风,各地据说酒的销量都大幅下降了,身边朋友们大多也感觉和往年比,至少肠胃上轻松不少。这说明“大吃大喝”既不是什么必须的“春节文化”,更不是拿它“没办法”的不治之疾。相反,“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春节里想想老祖宗有关节约朴素的教育,也挺好。

  其实,要说春节文化,往根子上说,就是那么几条,一是慎终追远,二是祈福未来,三是团圆和谐。这些渗入文化基因里的东西,很难改变,也不必改变。很朴素的一些情感、一些观念,也未必需要多么绚烂的包装。

  至于从根子上长出来的节俗,有强烈的时代感。比如说年画,原来有一种专门贴在家里水缸上的年画叫“缸鱼”,现在恐怕很少见到,因为通了自来水,总不成在水龙头上贴条“缸鱼”?再比如今年很火爆的燃放烟花爆竹的话题,放在十几年前,这都不是个问题,过年不放点鞭炮,那还叫过年?但现在很多人开始反对,再加上雾霾这个元素,很多城市居民至少会觉得,鞭炮还是少放点为好。更不用说那些打着文化幌子的节日习惯了。以吃喝而言,农业社会里过年希望在物质上改善一下,来点大鱼大肉还好理解,当代中国早已今非昔比,除了极少数比较困难的,一般家庭春节也未必那么迫切地改善伙食吧。

  话说回来,活在“差序格局”里的普通中国人,为了团圆和谐,春节走亲访友,吃点喝点也无可厚非,真正需要警醒的还是各级官员。要知道,奢侈浪费与贪污腐败往往伴生,朴素节俭和清正廉明常常同行。中国的文明应该是朴素的文明,朴素的文明能走远,朴素的文明最灿烂。

  

中国正在变
朴素的文明最灿烂
责编:潘旭涛 邮箱:hwbj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