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西藏社会迈上文明进步的新旅程

张 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2月06日   第 06 版)

  西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块美丽的土地,1959年的民主改革让它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地方在实现从封建农奴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之后,迎来一个个惊人的跨越,社会面貌日新月异,正在迈上文明进步的新旅程。

  国家的政策怎么样,西藏百姓心中有杆秤。那曲地区巴青县牧民索朗扎巴坐在自己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喝着淳香的酥油茶。屋子里实木地板、时髦家具和电视、电话等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实施的牧民定居工程。牲畜棚圈、贮草棚、人畜太阳能饮水井“三配套”建设,保护了草原生态,降低了牲畜死亡率,提高了幼畜成活率。政府还为农牧民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了良好条件,改变了像索朗扎巴这样的牧民的生活方式和命运。

  把国家补助、地方配套、援藏投入、群众自筹和社会捐助资金整合起来,让世代居住阴暗、狭窄、简陋居室的西藏农牧民住上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建筑,这就是“安居工程”。数个世纪以来,昌都县乃帕村的百姓都在忍受着大骨节病的折磨。按照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资金补助标准,政府对地方病重病搬迁户每户给予2.5万元的住房补贴,让年近六旬的仁青朗加一家顺利搬迁到金河山谷,住上漂亮的新居,也摆脱了世代困扰他们的大骨节病噩梦,他们的欢喜溢于言表。

  国家为促进西藏的发展进步不遗余力。为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了重点解决西藏的发展滞后问题,国家出台并持续实施了“全国支援西藏”政策;为了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教育水平,国家在西藏实行了“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并不断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将农牧民子女“三包”覆盖到十五年义务教育阶段;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国家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西藏地方还落实“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开通康巴卫视,扩展互联网,让更多的农牧民和僧尼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就。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解决了全体西藏城乡百姓的养老、医疗、大病统筹和低保等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

  为了保护西藏的自然环境,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天然草场保护、人工种草工程,有效遏制了草场退化、沙化。目前西藏自治区建有自然保护区47个,其中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14个,保护区面积达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47%,居全国省区市之首。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聂拉木县到日喀则的路上,开了30多年车的司机杨师傅不时盯着窗外,感叹光秃的山脊多了绿色,山野多了奔跑的羚羊,那正是生态改善的点滴成果。

  国家大力支持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事业。历时7年,总投资达到3.8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让文化遗产换了新颜。2011年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更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新阶段。西藏目前有各级各类非遗保护项目800余个,藏医药、藏纸、唐卡、拉萨囊玛等7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格萨尔说唱艺人次仁占堆、藏族唐卡画师丹巴绕旦等53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实施的爱民惠民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过,在当今世界也极为罕见。西藏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成就、社会文明进步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是在不断抵御各种破坏势力,特别是西方一些反华霸权势力和境内外分裂势力干扰破坏的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西藏底子薄起点低,发展稳定任务繁重,工作中也难免有不足和失误。但是,日前由“人权观察”发布的《2013年度世界人权报告》涉华部分,却不顾客观事实,对西藏局势妄加论断,对藏区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竭力赞赏,对中央政府与西藏百姓的关系肆意挑拨,再度对百姓欢迎的“新农村”建设极力歪曲。这种一叶障目和戴有色眼镜看中国的“观察”,不知是何居心?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hwbsy@163.com
驳“人权观察”对中国司法改革的“观察”
编者的话
如此人权“观察”?!
言论自由以遵守法律为基本前提
图片报道
西藏社会迈上文明进步的新旅程
“观察”应凭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