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26日 星期六

北碚赏碚

黄亚洲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26日   第 07 版)

  北碚嘉陵江大桥

  北碚的碚字读作“贝”,其词义,据说是伸向河中的凝聚的石头。

  既然做了一个地域的大名,便可猜度这块河中之石必有不同凡响之处。此刻,我就眯细眼睛,远远地观望着这块石头,北碚报社的主人用手指着说:看见没有,就是这一块!

  后来主人又郑重地补充一句:这是我们北碚人的精神象征,我们北碚人视其为魂。

  于是凸显于嘉陵江激流中的这块狭长的巨石,立即在我眼里灵动起来,江水冲着它光滑的前额且不断撞出水花,听上去像历史在絮语不停。

  江上笼着薄薄的雾。江岸、水波、植物与建筑都融在一起,绰绰约约。重庆的历史真是苍茫得很。

  我是刚刚走出卢作孚纪念馆来到江边的。我在纪念馆里看到了锈迹斑斑的铁锚与罗盘,看到了卢先生艰难创办民生轮船公司的图片,我知道卢先生光滑的额头一直撞着粗糙的历史。

  弹片横飞中的那次大撤退,很使我震惊。卢作孚在1937年10月23日急赴宜昌,坐镇指挥他所有的22艘轮船和850多只木船,在长江三峡航段发疯般地穿梭抢运。军情是这样的危急:从武汉紧急撤出而拥挤在宜昌的9万吨工业物资和3万难民,急需撤往重庆,这些来自上海与武汉的工业设备关系到国家的工业命脉,按通常运力这些人和物需要一年才能运完,但是40天后三峡就要面临枯水期,一年的任务必须在40天内完成,而同时,日寇的军机正在加紧对长江狂轰滥炸。

  我能想象到卢作孚那40天的不眠之夜,以及他眼里蛛网般的血丝,那些血丝是漫天的日本弹片划成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任务并非来自政府的命令,而是他自己对自己下达的任务。这是民族的任务。他是中国人。

  他硬是在40天之内,完成了这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行动。他的惨痛的损失与辉煌的战果结伴而至:轮船被炸沉16艘,公司员工牺牲116名,伤残61名。

  卢作孚不是一名战将,他本是一个平静而富有诗意的人。他1927年初到北碚的时候,是想在这片极其贫穷的江边之域试写一篇诗章的。他那时候的头衔是“四县峡防团务局局长”,他的任务是绥靖匪患,但他知道,一个地方只有面貌美丽如诗之后,那些为诗歌所不容的罪恶才能彻底消除。

  于是,他顽强地在穷乡僻壤一句一句写下这样的诗行:

  规划北碚街道,整治北碚环境,建造街心花园。建立北碚学校,开设北碚医院,建设北碚图书馆与博物馆,架设乡村电话网络,开建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办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设立农民银行,创办“嘉陵江报”,兴建平民公园与温泉公园,开设温泉游泳池,建立民办科研机构“西部科学院”,修建北碚体育场并举办四川体育史上规模空前的“嘉陵江运动会”。

  北碚在中国乃至世界突然间的声名大噪,就是从此地成为一首优美的乡村田园诗开始的,人们弄不清北碚是美丽的村庄还是繁荣的城镇,北碚就此成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策源地”。

  卢作孚是1952年过世的,只活了59个春秋。我注意到照片上的他长得清秀,前额光滑。他一辈子迎击着时代的艰辛和习俗的流弊,毫不妥协,甚至以死抗争。

  他是激流中一块不屈不挠的巨石。

  他是中流砥柱。

  他是碚。

  听说,前两年航管部门曾计划炸掉嘉陵江中的这块“北碚”,以使航道更加安全,但这项从经济出发的考量一出台,便为文化和精神所激烈抵制,市民们为一块石头的存亡纷纷上书请愿,这就使得这块碚石至今还以中流砥柱的雄姿傲立江中。

  我有一个猜想,北碚百姓在大声表达自己意愿的那一刻,不仅是想到了这块土地的根与魂,也想到了卢作孚。

北碚赏碚
传承千年的乡村记忆
社旗九宫八卦阵引游人(旅游快讯)
丹阳成首个旅游产业创新实验市(旅游快讯)
公告
金字山观“玉笔朝天”
责编:尹 婕 邮箱:travelwed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