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1月22日 星期二

诗城马鞍山

陈滟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3年01月22日   第 08 版)

  我站在马鞍山市采石矶上的蛾眉亭里,凭栏远眺,一望无际的长江,滔滔东流。

  于是,我不禁遥想,诗仙李白一千多年前也曾独立于此。那时的李白又会有怎样的怀想与遐思?他是在慨叹这里的风景?还是在回味个人的家国命运?又是什么样的机缘将他的晚年留给了这里?于是,便有了这美丽的传说,李白跳江捉月。由此,这里就成了诗仙李白人生的终点,成了李白的终老之地。

  李白留恋于此时,这里并不叫马鞍山。

  马鞍山建市于1956年10月。位于安徽省最东部,现辖当涂、和县、含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毗邻长三角。是一座拥抱长江、山水相间、生态宜居的全国文明城市。

  马鞍山历史悠久,文脉相续。境内和县猿人遗址距今约三四十万年,是我国最早的猿人遗址之一。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和烟墩山遗址距今5300多年,含山凌家滩古文化遗址将中国城市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被国内考古界称为“中华远古文明的曙光”。

  据史料记载:马鞍山是六朝畿辅、京都要地,历史上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了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的黄山塔、孝武帝刘骏的避暑离宫“凌歊台”、梁代昭明太子的读书台等六朝古迹和文化遗存。历代文人墨客钟情这里的山水,周兴嗣的《千字文》、李白的《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陋室铭》、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李之仪的《卜算子》等传世佳作都诞生于马鞍山。

  马鞍山风光秀丽,“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这是一句简短而美丽的表白,更是许多人对诗城马鞍山的形象浓缩。

  翠螺山是马鞍山境内9座名山之一,屹立长江之畔,与悠悠江水缠绵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山与水,一阳一阴,一刚一柔,演绎出刚柔并济的美感与气势。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这样的城,无怪乎“谪仙人”李白会流连于此,会纵情诗意,泼墨挥毫,对月当歌,在这片土地上为生命画下一个诗情画意的句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天才诗句,是何等的浪漫与灿烂……于李白而言,富庶的当涂,小巧的马鞍山是一个让生命最后时光熠熠生辉的地方,是一个圆他与“谢公、谢脁”相伴梦想的长眠之地。

  诗仙李白与马鞍山,很难去定论究竟是诗人成就了马鞍山,还是诗城温暖了诗人。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缘分,他们在时间的凝眸下成就了彼此。

  于我而言,小巧玲珑的马鞍山,是一个见证我从婴孩到少年再到青年成长的诗城,是一个承载了整整二十年回忆的家园,是一个让我在大学校园里心生温暖想念的“诗意的栖居之地”,也是一个日新月异、成长壮大的钢铁之城、绿色诗城、文明之城……我的赤子之心无论行走在哪里,都依然眷恋着这座充满诗意的魅力之城。魅力就在于她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的宜居之城。

  城市在变,我亦在变;我在成长,魅力之城亦气象万千,但我笃信并埋藏于心底的是:对她的挚爱,我心依旧……

中国游客东南亚喜过暖冬
诗城马鞍山
图拉苏冰川
责编:田晓明 邮箱:13901161689@139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