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耀东先生过世6年了,他留下的美食记忆却常让人回想。
第一次读逯耀东先生的书,就是三联书店出版的那本《肚大能容》,一遍又一遍地被他笔下的吃食引诱,他说的焖肉面,我出差路过苏州时还专门去找来吃过。讲吃喝的书能说到如此味道、如此情趣,实不多见。后来又读逯耀东先生的《寒夜客来》,才悟出他的饮食是有境界的:“所谓饮食境界,就是由环境、气氛和心境形成的饮食情趣和品味。和饮食的精粗无关,也不是灯火辉煌,杯盘交错的宾主尽欢。”
逯先生是从台湾来的一介书生、一介草民,不是中国大陆今天在酒席宴上为了某种目的暴殄天物、纸醉金迷的官或商,他对中国饮食是欣赏、是品味、是感觉,杵于街边,蹲于廊下,尝遍不同的苦辣酸甜。“我是一个馋人,常常两肩担一口,东西南北走。无他,觅食而已。但吃的也不是珍馐美味,只是平常百姓家的日常之食。”
这位怀旧的老人在北京菜市边的小吃摊子停下来,“小吃摊子都集在一起,有炒肝、杂碎、豆腐脑、江米粥、馄饨、炸糕、炸油饼、油炸鬼、饦饦馍夹酱肉,还有四川的肥肠面,种类不少,而且现在也不必排队要粮票,随到随坐,随坐随吃,非常方便,我都先后一一品尝了。”从台湾来大陆,他有时仅仅是为了亲尝一口美味。在香港教书,到京沪讲学,也到处寻美食。去苏州“为的是想吃碗焖肉面”。一次在苏州小住,一家一家餐馆品尝、比较,只有六宜馆楼下的“面和汤与焖肉依稀有旧时风味,喜的更是汤不甚咸,真的是破落人家留下一只好的旧饭碗……”走前“低头暗暗盘计,来此三月,前后竟吃了近四十碗的焖肉面”。
因为是历史学教授,逯先生的吃喝文字将饮食生活的琐细放在社会的变迁之中,更醇厚、也更感世事沧桑。“折腾多年,如今终于囤有余粮,大锅换小灶,有口安生饭吃了。如果再有闲情吃点小吃,日子就可以凑合过了,中国人民原来本分,奢求不高。”我们这些从那个饥一顿饱一顿、没有安生饭吃时代走过来的人读到这里,不由得有些心酸。
而逯先生后来一些年的寻访常常是失望——宋嫂鱼羹酸得难以继匙,炸响铃绵而不脆,酱爆春笋的笋老似竹;“打开纸包一尝,肉烧得很‘柴’,颇为失望,真的是见面不如闻名了”;“小桥流水的枕河人家,没了……数百年积聚的悠闲和宁静,已无迹可寻了”。“红色的条幅上,写的不再是革命的口号,而喊着要大家注意‘文明’了。我从上海城隍庙经苏州的玄妙观,到南京的夫子庙一路吃来,总觉得其中缺少些什么。没有想到那缺少的,竟又变成一个口号,被写在那红色的条幅上了。”
当年陆文夫先生去世时,逯先生曾写道:“当今文化人知味者又弱一人。”逯先生喜爱的中国饮食境界离我们渐渐远去,逯先生也带着舌尖上的中国随之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