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临界与超越

——许钦松山水画的创造特征

范迪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10日   第 08 版)

  晓云出谷

  丰碑

  金台记:

  岭南画派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许钦松以其创造的不同于前贤的山水气象和境界,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成为当代岭南画派之翘楚。

  许钦松,在构图上变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为焦点透视和环视,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固有程式,创造出更具视觉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雄强厚重的新体貌、新风格、新精神的山水画,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出生、生活在四季如春、风景秀美的岭南,曾是著名的版画家,却以其过人的绘画天赋,渊博的学识,远大的志向,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开创精神,成功地实现了南北结合,进而转为以西部山水为主要题材的山水画家,并成为全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家。其成功的经验、创新的精神,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值得业界研究和思考。

  

  许钦松,1952年生,广东澄海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跨世纪之星”荣誉称号。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画学会顾问、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广州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并担任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艺术顾问。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1992年日本·中国版画奖励会金奖、’91中国西湖美术节银奖(版画最高奖)、“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奖、80-9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一等奖。

  

  许钦松于2012年春天在中国美术馆的个人画展,主要展示的是他山水画的创作成果。这些年来,他在山水画的探索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美术界的同行们不仅看到了他在山水画研究与创作上投入的持续热情,使自己从一位著名的版画家成功“转型”为一位著名的山水画家,更在他的山水画创作道路和创作方法上看到了许多属于他的突破与创新,为当代中国画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代中国画正处在文化环境提供着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艺术思想观念的活跃开放为中国画的探索创新带来了最为宽容的外部条件,但是,对于坚持严肃的学术精神的画家来说,在自己艺术方向的选择与学术追求的把握上,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如何在观念多元、形态丰富的当代美术现象中避开迷眼的乱花,坚持沉潜与探索,朝向艺术的深度追求和精神高点的建构,不仅需要充分的胆识,而且需要高远的理想。许钦松在山水画上持续的努力,首先在于他对山水画艺术的当代发展抱以坚定的理想。当他从在创作上业已熟练的版画领域转攻山水画的时候,他就把山水画当作一个与美术的时代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式的思考架构,在不断的实践环节中不断地归纳总结,在走向自然与表现自然、感受生活与寻找自我的沉潜往复中穿梭。他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的是一方深厚而丰富的视界,以博大雄浑为美学基调的风格透溢出时代的精神品格,以结构样式与笔墨语言的独特性彰显出他的个性,为当代中国画山水画提供了又一种崭新的意境。

  每个画家在时代的大课题面前如何寻找和形成自己的艺术方式,是理论观察与分析最为有意思的内容,已有许多评论文章介绍了许钦松的艺术特征。在许钦松的作品面前,我的感受是,在他如此大量的作品后面,除了勤奋的艺术劳动之外,还有属于他的思想境遇,也就是他在创作上临处的实际状况。在继承传统与走向当代的关系上,他处在认识的临界点。他深知传统的丰厚,在这个领域的投入,首先需要精研传统,但作为当代画家,更应该以当代人的情怀表达当代的感受,追求艺术的当代面貌。正是在传统与当代的临界状态也就是思想观念的碰撞中,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动力。或者可以说,传统与当代这对学术目标的关系,使他的创作有了思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在他作品的视觉形态中是可以感受到的。同样,在他这些年走向生活、面对自然的过程中,自然之象与心灵之象又成为一个临界点。在自然面前,他感受山川形貌,更在精神上统摄自然丘壑的气势与生机,在表达时紧紧抓住从自然山水向艺术造型的转换。他长期生活在南方,但他却经常远足西部与北方,感受和描绘西部与北方的山水,以深邃和朴茂的“北派”山水为根基,在作品中构建大山大水的意境,在精神上透溢出抒咏万古洪荒、生命不息的山水情怀。这种处于自然与心灵的临界状态,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来自自然的发现,更有对自然物象的提纯与精炼,使之成为精神的符号。我感到,临界与超越,可以说是许钦松艺术创造的重要特征。

  艺术创作终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艺术观念和感受方式展开的过程中,伴随着语言的发生和运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实的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变迁史,其中包括了结构、样式、造型、笔墨等因素,而最具有根本意义和作为明显标志的是笔墨。

  在许钦松的作品上,可以看到取索构势和经营布局的独特性,这为他的作品构筑起了内在的个性结构,但如何使这个结构骨架生长成有机的整体,则需要在笔墨语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我看来,有三个特征是他作品中独有的追求:第一是黑白节奏。他的山水画以黑色为主,少有色彩渲染,或以色彩为辅,因此,他的笔墨处理首先聚集于全画大的黑白关系上,也即墨色的浓淡和用墨留白上,把握墨色效果成为他的语言中心。很显然,他的墨色特征是十分鲜明的,在整体控制上追求现代感,注重形式的平面性强于纵深性,平面的墨色跌宕是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他深厚的版画创作经验起了作用,也可以说,他站在版画和水墨的边界上将二者的艺术形式特征内在地通融起来。版画的经验在于处理画面的黑白关系,而且主要是硬边的黑白关系,但在水墨上,需要将黑白关系转换成实与虚的关系。他在这种转换中,自然地保留了如同版画黑白关系的大开大合,使山水形象在光影中显现,但同时以墨色的浓淡营造水墨氤氲的空气感,这使得他的山水丘壑如同沉浸在弥漫的气息中,生成一种既刚健挺拔又连绵起伏如缕的气象。第二是用笔的个性。许钦松深知笔墨的表达对于山水精神面貌的决定性意义,在对传统笔墨程式、技法和风格的研习中,他倾心于北宋以来北派山水的塑造方法,追求以“见笔”带动“见意”的路数。古人曾云:“笔为墨帅,墨为笔充”,如果说传统古法中的“积墨”之法是山水造型的有效途径的话,我以为,许钦松运用的是“积笔”之法。他行笔如运刀,重在落于实处,用累积的笔线与笔点一层层塑造丘壑,在线与点的交织中构成山水的骨架,使作品拥有深厚、雄浑的视觉元素,彰显出内在的刚健精神,又有紧劲连绵的抒情诗意,这种“积笔为骨”堪称许钦松在笔墨语言上的独创,丰富了当代中国画山水画的表现力。第三是干润相济。他的作品保持了营造大山大水所需要的方正结构,有视觉上“干”的力量,同时,他又极为敏感于大自然的生机气息,在“润”的气息表达上做细致的文章,这在他处理山水丘壑和流云的关系上尤其明显。他深知中国画“实”与“虚”的语言特征,精心调整出每幅作品不同意味的虚实,用干润相济的笔墨使画面充满水墨气韵。所有这些属于形式技法的探索,也都表明他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笔墨语言上的“临界”状态。临界,为他的艺术带来了超越。

  甚至可以认为,许钦松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也对他的艺术创造起着作用,这也是一种“临界”,或可称为“经验的临界”。许多年来,许钦松担任着多种美术机构的组织管理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几乎始终处于繁忙的状态。在社会文化发展特别是美术发展不断趋于多样观念并存、多种风格互补的大势中,需要有宽阔的视野和不断增添的学养,才能做好美术的组织工作,更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和丰富的经验面对蓬勃发展但也时常让人眼花缭乱的美术现实。在同行的眼中,许钦松是一位性格温和、包容性很强并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长期的工作使他有机会接触各种艺术现象,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征和展开的多样形态,思考当代美术文化的各种问题。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经过他的积累和酿化,充实了他的学养,丰富了他的思想内涵。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在从工作状态进入创作状态的时候能够集中起自己整体的修养和能力,有计划和有规律地去解决绘画的实际问题。他选择山水画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他在山水画探索中贯穿着“大画”的理想,他在已有的传统与当代山水画风格样式之外独辟蹊径,可以说都与他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有某种关联,尤其是他倾心和向往的大山水画境界,更是一种站在时代前沿的文化胸怀的体现。

  综上所析,便自然地引发出许钦松山水画在当代山水画中的位置。在我看来,许钦松的山水画首先有当代山水画美学追求的共性特征,他以坚定的理想驻守在山水画的不懈探索中,从自然到精神,从造化到心源,可见其遵循着山水画传统的正道经典。他以研究性的方式破解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当代课题,从营构到表现,从写实到写意,实现了胸中丘壑的视觉表达。他以宏阔的视野审视山水画艺术的历史流变,从规律到个性,从学理到自由,使山水画创作成为抒情表意的艺术文章……这些都是他自觉置身于山水画变革创新的时代氛围的必然结果。《周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之所以奔流不竭,就在于不同时代的创造者能够清醒地审视已有的传统,在思想上处在传统的样式、经验、法则与自我理想、追求、目标的临界点上,以“穷”的状态作为新的起点,知常求变,融通求新,在精神的深层次上实现创造性的超越。许钦松的山水画之路,就在这样一种既是观念认识又是实践方式的状态之中,他的作品风格是鲜明的,在视觉上让人看到了独特性和属于他的个性,但在艺术的精神上,他与“岭南画派”的地域传统又有割不断的联系,或者说这种联系不是由山水而山水的直接关联,而是他长期的生活和感受于岭南文化环境的自然体现。“岭南画派”作为一个历史的现象和历史概念,在山水领域并没有充分的存在,但“岭南画派”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与美学样式,却在他的笔下自然地透溢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岭南”与“当代”又是一个临界点,他正准确地站在这个视觉形式与文化意义的临界点上,形成自我的风格,由此成为“岭南画派”精神上的当代开拓者,为当代的“岭南画派”做出了有价值的建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艺术创造具有可资分析研究的价值,更有值得弘扬的价值与发展的期待。在他盛年所举办的这个展览,将是他山水画艺术进程新的起点。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主持人:李树森

  电话:010-65363425

  E-mail:haiwaiban@126.com

临界与超越
清朗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