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中国人还会生产牙膏吗?(时事点评)

张魁兴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12月05日   第 05 版)

  两面针刚发布的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仅为4600万元,而2003年最辉煌时单年销售就达4.274亿元,市场已萎缩到不足当年的1/4。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牙膏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只是国内牙膏市场基本上是宝洁、高露洁、联合利华三分天下,从20世纪80年代末外资进入我国后,很多地方国有骨干企业也都落入了“合资-亏损-外方独资(控股)”的“圈套”。我们要“利用外资”,结果反而“被外资利用”,企业品牌和市场一并“拱手相让”了。比如,宝洁系列吞没了我国日化用品市场,我国的许多高端制造业“排头兵”企业也纷纷落入跨国公司“囊中”。据统计,在化妆品市场,外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已接近90%。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警戒线标准(通常为20%,一般行业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50%)来衡量外资对我国产业市场的控制率,亮起红灯的行业已经很多很多了。

  为什么我国的民族品牌“被”慢慢消失了呢?在笔者看来,除了我国民族品牌本来就不多这个原因外,重要的是我国民族品牌的市场价值与现实意义被大大地忽视了。前几年,民间有一种公开的说法叫“外资并购:99%中国品牌被贱卖”。据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兼并和收购竞价之比不超过1∶7或1∶8,而现在国际上,公司竞价20倍至25倍已经是司空见惯。如法国达能集团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欧洲纳比斯公司,相当于其资产的27倍。而我国徐工品牌价值被评估不低于80亿元,但却差一点以20亿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凯雷。

  我国的民族品牌正“被”慢慢消失的尴尬事实,让国人很悲催,因为没有民族品牌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当市场陷入垄断竞争后,商品价格就不再由成本和市场决定,而是由垄断集团决定,想涨价就涨价必然成为现实。比如,从今年1月1日起,包括婴幼儿奶粉、护肤品等在内的730多种商品进行了新一轮的关税下调。关税下调本应“让利于民”,然而,让利关税没有让民得利,却变成了外资的新利润增长点。

  让民族品牌重新崛起,是现实的选择,也是历史的责任,因为没有或缺失民族品牌不只是没有市场话语权那般简单,而是事关国家兴衰与未来。在笔者看来,要让民族品牌重新崛起,一是应实行培养和保护政策,对现有的质量好、市场信用度高的民族品牌给予国家保护;二是以合适的价格适当收回曾经被贱卖的大有市场前景的民族品牌;三是以积极的税收优惠,发展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民族品牌;四是真正与国际接轨,学习外资的管理技术和经验。十八大吹响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军号令,恢复和振兴民族品牌、民族经济已刻不容缓。

新闻点击
广东下放125项省级审批权(事件新闻)
辽宁援疆书写“边塞新曲”(焦点瞬间)
“80后”女海归创办“寄宿养老” (人物聚焦)
中国人还会生产牙膏吗?(时事点评)
责编:梁益琴 邮箱:hwbj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