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补贴不容商家“薅羊毛”
马树娟
不久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其中,部分商家落实国家补贴政策不规范问题,引发关注。
作为促进消费、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相关补贴政策自推出以来,在激发群众消费热情、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商家钻政策空子,把这当成“薅羊毛”的机会。有的先抬高价格,再用补贴政策优惠吸引顾客,消费者未能享受到实惠;有的未按承诺时间发货,或以库存不足为由强制取消订单,导致消费者政策补贴资格白白丧失;还有消费者购买补贴商品后发现价格大幅下降,要求补差价时却被商家以“国家补贴政策商品不参与价格保护”为由拒绝……这些做法侵害了消费者权益,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
国家补贴不容商家“薅羊毛”。对于各类套取补贴或利用政策模糊地带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及时加以遏制。此外,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明确补贴政策细则,加强对补贴商品价格的监测,建立补贴名额恢复机制,从源头上堵住漏洞,让消费者切实获益。防治结合、双管齐下,方能确保补贴政策发挥应有作用,更好维护消费市场秩序,推动市场繁荣发展。
(摘编自《法治日报》)
别让打卡式走访打扰企业
田闻之
有调研者反映,一些部门的走访流于形式,给企业增加了负担。有的干部打卡点一站、工作照一拍就算完事,纯粹走过场;有的干部虽认真倾听意见,但一触及企业实际诉求便顾左右而言他,只当“二传手”;还有的干部动辄要求汇报,人还未到,准备材料等前期工作就安排了一堆……
职能部门到企业调查研究,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但若“上门”只是蜻蜓点水,没有实际作用,却让企业忙于迎来送往,对政府形象和营商环境都是一种伤害。
“无事不扰”并非“无所作为”。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许多服务还要“靠前一步”“多想一层”。大到企业长远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小到企业招工是否顺利,有关部门应当尽可能了解企业难点痛点。求真务实解决实际问题,日拱一卒、尽力而为,才能形成良性互动。
“从来不烦你,从不对你指手画脚。”有创业者如是评价所在城市的政府服务,引起网友共鸣。如何把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考验干部的政绩观,也考验治理能力和水平。不妨从减少无谓走访、打卡调研开始,不断优化互动方式、服务水平,让企业轻装上阵。
(摘编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