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副刊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把心交给读者”,巴金有情有义的文学承诺

周立民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14日 第 20 版)

  巴金速写

  罗雪村绘

  制图:蔡华伟

  只有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作品才能打动读者。要是作家心里没有火,作品怎么能使读者的心燃烧?

  ——巴  金  

  

  在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坐落于上海文学馆内的巴金图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走进馆里,迎面是醒目的巴金手迹背景墙,上书:把心交给读者。这话很多人都熟悉,太朴素以致如风过耳。然而,对于巴金先生而言,它却是对读者的终生承诺,从来都是郑重对待。

  把心交给读者,在巴金不是礼貌的虚辞,而是一种写作伦理。巴金与读者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有情有义的一道风景。上世纪40年代初,曾有人这样描述那些“巴金迷”:“尽管大热天,尽管是警报,绿荫下,岩洞里,总有人捧着他的作品在狼吞虎咽。上了课,尽管老师讲得满头青筋,喉烧像火,他们却在柜台下尽看他们的《家》《秋》《春》,有时,泪水就冒充着汗水流下来。夜半巡宿舍,尽管灯光似磷火,也有人开夜车,一晚上吞噬了六七百面的《秋》并非奇怪。”

  在广泛而深入的传播中,巴金把五四精神的火炬传到新一代青年心间,默默推动着一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陈荒煤1938年冬天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招考文学系学生时,充分感受到这一点:“这些同学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千里迢迢冒着危险奔向延安,爱好文学,投考鲁艺文学系,愿意经过学习以文学为武器投身到抗日战争的前线去。有好几个比较年轻的同学,都说他们爱好文学,要革命,思想上的许多变化,是受了巴金作品的影响!”何以如此风靡、如何做到这么打动人心?巴金的回答就是这6个字:把心交给读者。

  与某些喜欢标榜“为自己写作”的人不同,巴金的写作总是有倾诉和交流的对象,且坚定地以读者为本位。把心交给读者,是作家与读者平等、坦诚交流,是作家自觉地与读者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形成精神上的共振。“我的心和年轻的心紧紧贴在一起,人们把不肯告诉父母的话,不肯告诉兄弟姐妹的话,把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全写在纸上送到我的身边。我常说作家靠读者们养活,不仅因为读者买了我写的书,更重要的是他们送来精神的养料。我写得最多的时候也就是和读者联系最密切的时候。他们并不认为我是一位有头衔的作家,却只把我当作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忠实的朋友。”作家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精英,而是普通人,“忠实的朋友”。作家并不自外于读者,自外于时代,而是去表达同时代人真切的心声,社会急切的呼声。1935年巴金在短篇小说集《沉落》的序言中写道:“这也许会被文豪之类视作浅薄,卑俗,但是在这里面却跳动着这个时代的青年的心。”巴金从未中断同读者的联系,一直把读者的期望看成对自己的鞭策。

  把心交给读者,还意味着读者是作家、作品的最终评判者。巴金视读者为“真正的‘评委’”,他经常根据读者来信,检查自己作品的效果,“我就这样写出了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其中有好有坏,我把它们全交给读者去评判。读者愿意花钱买我的书,我才能够靠稿费生活下去。”写作,由此不是单一的闭门造车,而是双向交流。这也形成了巴金作品时代呼应性的特点,他的作品从不曾脱离时代,总能与社会、人心紧紧相连,那正是他的心中装着读者。他与读者“签订”了庄严的契约。这个契约,不是简单的相互满足,而是要能够“共情”。“只有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作品才能打动读者。要是作家心里没有火,作品怎么能使读者的心燃烧?”

  在巴金看来,为作家与读者这份契约提供保障的,不是读者见面会,不是作品研讨会,也不会是今天所谓的网络流量,而只能是作品,作家通过作品实现为读者服务,读者通过作品认识和评判作家。写好作品,才是作家的根本,“黄金时代,就是出人、出作品的时代。”这对于今天以各种方式博眼球、争当明星的写作者来讲,是非常及时的提醒和深深的告诫。巴金也以某一段时间“堆在我身上的头衔越多,我花在写作上的时间越少”为例,深悔自己辜负了读者的期望。更进一步,他还提出:“作家用作品为读者服务,他至少不应该贩卖假货、贩卖劣货。”也就是说,作家没有权利拿假冒伪劣产品欺骗读者。

  写作还有一份神圣的使命,那就是作家与读者站在一起,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巴金盛赞的卢梭、伏尔泰、左拉、鲁迅都是这样的人。因为承载着这样的使命,文学才不是无病呻吟,软弱无力。巴金认为:“只有在作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目标努力的时候,只有在作家和人民同感情、共呼吸,共同为伟大祖国的命运奋斗的时候,文学作品才能成为‘战斗的武器’和‘教育的工具’……”勇气,担当,使命,这些应当成为作家的本色,而不是怯懦,回避,游戏:“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有勇气,可以说无勇即无文。”

  “我写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有所贡献,对读者尽一个同胞的责任。”写作,正是在这样博大的胸怀,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的名利中才变得更有价值,更为读者所欢迎。“如果不是想对我生活在其中的社会贡献一点力量,如果不是想对和我同时代的人表示一点友好的感情,如果不是想尽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尽的一份责任,我为什么要写作?”对于作家来讲,最具体的“人民”,就是他的读者,巴金在人民中间,在读者中间,找到了他的价值和真正的快乐。重温他的这些言论,对于我们今天思考作家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有益的启示。

  (作者为上海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