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绿色

人民日报 2025年01月02日 Thu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葱葱古树 绵绵守护(生态论苑)

董丝雨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2日 第 16 版)

  科学管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要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化

  

  千年古树萌发新芽,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近日,江苏省南京市绿化园林局最新一次古树名木普查情况显示,全市现有古树名木总体生长良好。其中,一棵树龄1500多年的“六朝松”,通过专家多次“会诊”和养护团队的日常管养,部分恢复生长势。

  陕西延安市黄陵县轩辕庙里的黄帝手植柏,树龄5000余年,依然冠盖蔽空,高可凌霄;广东江门市新会城区天马村河中的水榕树,独木成林,栖息着数以万计的鸟类……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

  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葱葱古树,需绵绵守护。科学管护古树名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首先要摸清“家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走向法治化、规范化、精准化。

  我国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为古树名木建档立卡;新修订出台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多个省份及城市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让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全部实现落地上图,数据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在资源普查、制度建设、数字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北京建立古树种质资源保存圃,福建探索“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贵州启动全省古树名木保险采购工作……在严格落实古树名木养护责任的基础上,各地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为把保护古树名木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多地还探索“生境整体保护”模式,通过打造形式多样的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绿美古树乡村、古树小区,发布古树主题旅游线路、举办古树文化节等,推动古树名木与社区和谐共生,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科学管护古树名木,还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22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每年组织开展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让人人关心、支持、参与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深入人心。

  守护好“绿色的国宝”,仍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比如现有的古树树龄鉴定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盗伐贩卖古树名木案件仍时有发生;而受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因素影响,一些古树名木也急需抢救复壮。未来,还应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积极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等举措,不断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强化保障能力建设。同时,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让古树名木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