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洪流里,那些散发着智慧和德行光辉的人物,犹如夜空中的星,照亮人们的心灵和前行之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是其一。千百年来,颜真卿的书法为历代书家所推崇,颜体是学习书法的重要启蒙字体,“颜体字”在书法国展上的热度也不断攀升。读懂颜体,读懂颜真卿,也就读懂了书法中生命、艺术、风骨与时代的交响乐章。
回望中国书法史,王羲之和颜真卿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两座高峰。颜真卿之所以能成为反映唐代书法巅峰成就的代表性书法家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开辟了一种新的书法审美意境。唐初,满朝上下以“二王”书法为尚,崇尚挺秀俊美之风。颜真卿在继承“二王”书法艺术基础上不断寻求变化,汲取碑刻营养,成功将篆籀笔法、外拓笔法运用于书法创作,开创了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楷书审美范式,后人称之为“颜体”。这种正大气象与盛唐雄风相契合,树立了唐代楷书典范。宋代苏轼评价:“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宋代朱长文也评价其书法“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体集唐代法度之大成,方正端庄、稳健厚重,既适用于当时官场文书,也便于题署书丹,书写大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颜体看似平稳却内含乾坤。在人生不同阶段,颜真卿有着不同的书写目的,其楷书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像其早期代表作品《多宝塔碑》,以法度严谨、端庄秀丽著称;后期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则笔法丰富多变,将篆书、隶书、楷书笔法熔为一炉,笔力沉雄劲健,笔画骨肉丰腴,呈现出“人书俱老”之境。颜真卿的书法理念和创新精神,正是当代书家应深研的一个重要方面。
“书如其人”,书品与人品的统一,在颜真卿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成为他备受后世推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他的书法,不仅注重外在形态的雄浑,更追求内在精神气韵的淳厚。读他的作品,能够明显感受到饱满的笔画间流露出坚韧不拔的力量感。这种力量感恰是颜真卿磊落不群的人格修为的显现,与古代士人精神中的“内圣外王”理念高度契合。因此,颜真卿的书法又被誉为“中正之笔”。宋代欧阳修评价道:“余谓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人格气节与端严浑厚的颜体相得益彰,铸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丰碑,也对后世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的书法家傅山、刘墉、伊秉绶、何绍基等均在学习颜体技法的同时,传承了其内外兼修的士子精神。
以书明志、以书寄情,是颜真卿书法的另一特点。颜真卿以情入书,实现了技法与情感的完美融合。像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在安史之乱中以身殉国的侄子颜季明写的悼文,不仅体现了其厚重的书法功底,更流露出他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悲壮的情感。全书共23行234字,字字血泪、至刚至烈。在书写过程中,颜真卿的笔触时而凝重,时而奔放,将内心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挥洒在纸面上,字间行气随情而变,随处可见其悲愤激荡的心绪,使作品呈现出生动多变的面貌。今天,重读《祭侄文稿》,能够真切感受到颜真卿震撼人心的笔触与感人肺腑的情感,感受到书法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力度、历史厚度和文化温度。
书体与创新、书品与人品、文化内核与时代气象,共同构成颜真卿书法的价值与意义。期待更多的人能够读懂颜体,读懂颜真卿,继承和发扬他的艺术精神,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风骨的优秀书法作品。
(作者为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