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版:国际副刊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23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出海汽车的“文化味”

刘传平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3日 第 20 版)

  202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位居全球第一的第十个年头。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的助力之下,中国汽车出口首超日本,居于全球首位。近年来,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汽车掀起“出海热”,为全球汽车市场增添一抹亮色。

  汽车作为广泛使用的制造业商品和技术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往往映射着制造国的文化形象。德国汽车以精密、可靠著称,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精神;美国“肌肉车”则凭借强劲的动力和霸气的外观,成为探索与冒险精神的象征。而今,中国汽车将现代工业体系的结晶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相融合,创造出中式汽车美学,展现了古典灵动、充满意蕴的中国文化形象。

  中国品牌汽车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汽车的研发、生产、设计和营销等多个环节,以别具一格的“中国风”获得海内外广泛关注与喜爱。比亚迪以中国古代王朝“秦、唐、元、宋、汉”命名的系列汽车畅销全球市场,该系列以中国龙为灵感,前格栅镀铬饰条为“龙须”,前照灯为“龙眼”,整个前脸宛如“龙面”,配以“龙爪”造型的尾灯,充满瑰丽的东方想象。此外,吉利星瑞2023款汽车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联名共创,以《千里江山图》中层峦叠翠的远山为灵感,外观与内饰使用国画青绿山水的用色;红旗汽车在设计中融入“新中式”元素,前格栅灵感源于玉管竹节、内饰钟表灵感来自日晷,在细节中体现东方审美意蕴。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着从“硬件定义汽车”到“软件定义汽车”的转型。汽车的价值与功能不再局限于发动机、底盘等传统硬件元素,而是日益依赖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以及软件带来的用户体验。中国汽车工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引领汽车消费文化的发展方向。例如,小米、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打造智能座舱,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休闲娱乐的生活空间。“零重力”座椅、按摩功能、超大显示屏等创新设计让乘车成为一种享受,“人、车、家全生态”更是通过智能设备将用户、车辆、家居等多场景相连,借助人工智能,为“智能生活”开启更多可能。

  在西方影视文化中,汽车智能化、拟人化是艺术家们的灵感创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典美剧《霹雳游侠》风靡一时,主人公驾驶的汽车“基特”不仅能够自主驾驶、人车对话,甚至会“读书看报”。中国汽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正将科幻照入现实,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华为推出了鸿蒙智行技术,通过多维度感知硬件和高性能计算平台,实现了高阶智能驾驶;小鹏XNGP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在向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城区智能驾驶过渡。汽车文化发展的趋势并非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基于“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思想,让科技更好地助力生活。

  汽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协同助力。例如,美国电影界通过拍摄《速度与激情》等汽车电影,生动展现了赛车与越野文化的魅力;德国凭借积极参与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F1)等赛事,不断强化其汽车高品质的全球认知;日本则巧妙利用动漫成功吸引年轻消费者关注并热爱汽车文化。上述举措均为各自汽车文化的传播起到助推作用。在这方面,中国汽车产业尚有诸多学习和提升的空间。我们可以从加强汽车影视、赛事、书籍等文化产品的开发做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矩阵。例如,拍摄展现中国汽车品牌创新与文化特色的电影或纪录片,借助影视的全球传播力提升品牌认知度;积极参与和主办国际赛车赛事,以速度与技术彰显中国汽车实力;出版融合中国汽车设计、历史与文化故事的书籍,以文化深度吸引全球汽车爱好者的关注。此外,汽车制造商还可以通过动漫、电竞、文创商品等年轻化、互动性强的产品,拉近与全球消费者的距离,使中国汽车成为体现中国艺术审美与科技创新的文化符号。

  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文化的传递。我们相信,以中国汽车的实力和魅力,中国汽车文化能够在世界走得更远、更好,更加生动形象地彰显中国艺术审美与生活智慧,立体直观地展示中国文化形象。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